
梅花花中之魁 梅花群图片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梅花花中之魁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梅花群图片和梅花花中之魁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梅花花中之魁 梅花群图片
梅花的花语:坚强、高雅和忠贞。
梅花的寓意,象征:
1、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别象征着吉祥。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
(1)隐者林逋有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3)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民间传说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今人歌咏
《蝶恋花-咏梅》
黔州王华
一夜寒霜凄冷后,香动琼枝枝上添新秀情窦初开能左右?红梅朵朵风招手。
更哪堪凝神许久。
竹翠松高,梅傲称三友。相思桥边卿观否?腊梅正在香时候!
《咏梅花》
傲骨敢为天下先,不与国色争尊严。
幽香飘逸冰雪里,迎梅花
梅花
来春色满人间。
——张志真
梅伤 ·胡秉言
瑞雪点素妆,
又闻梅花香,
几多相思寄惆怅,
风扰帷帘弄忧伤。
冰魄淡淡光,
清寂梧桐凉,
依稀星星扰衷肠,
醒在眼里睡梦乡。
浮生事无常,
恩怨两茫茫,
红烛游离在婚房,
问君天涯在何方。
一曲琵琶伤,
一杯清茶凉,
一朵梅花独自芳,
一丝惬意染银霜。
《赋得红梅花》
(得“红梅花”的“红”字)
作者:琴岫兮
寒霜冲破瘦枝红,怜尔淹留幽院中。
隋柳信沉三径露,庾梅盟断五更风。
山栖逋老孤怀结,月宿青娥余恨穷。
自道冰魂愁懒赋,疑招雪魄在瑶宫。
《归字谣*咏冬梅》
梅,傲霜斗雪还有谁?唤春雷,管叫百花随。
——张志真
以梅花赞美人的文章
《早》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历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画梅名家
中国画以梅花入画,有历史记载始于南北朝,到了宋代僧仲仁才开始盛名,称为“墨梅始祖”。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画梅名家有:
南宋:扬无咎;
元代:王元章(王冕),也酷爱梅花,自号梅花屋主;
明代:陈宪章、王谦、盛行之;
清代: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
现代:齐白石、关山月、朱宣咸、董寿平、王成喜等等。
诗人赞美的梅花是梅之饱经风霜的折磨,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这又是诗人对自己的一个真实写照,梅常存于桥边,驿外,磅,崖缝,是那么的孤傲,那么的高洁,诗人陆游便是这样一种性格之人。“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晃冲之《汉宫春·梅》),诗人必是一高洁孤傲之人。
友情象征:“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与范晔,浓浓友情倾注于一枝梅中,不知范晔当时收到此梅时是否被陆凯之举所感动呢?“携手江村,梅花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苏轼《行香子》),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展露无疑。立于长廊中,长廊右为一水池,池中假山嶙峋,池右为一腊梅,簇簇金黄傲立于枝头,池中水已为冰,假山上草已为残根,近而观之,抚其板干,其干之硬可整而知,不禁为其之坚强不屈所感动,良久立于树下,思之远矣 。
关于梅花文化,可以参考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出版)等书。
牡丹:花中之王
牡丹花语: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
牡丹花语有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花语: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
关于“牡丹”的诗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市花
牡丹是中国洛阳、菏泽、铜陵、宁国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典故
武则天与牡丹
在一个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后,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2]
隋炀帝与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开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杨贵妃与牡丹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牡丹品种
<t
名称 | 名称 | 名称 | 名称 | 名称 | |
---|---|---|---|---|---|
A组 | 哀家紫 | 矮牡丹 | 安圣紫 | ||
B组 | 八艳妆 | 白鹤顶 | 白剪绒 | 白莲花 | 白素素 |
白屋公卿 | 白午青猊 | 白缨络 | 白玉白雪塔 | 白玉盘 | |
百花妒 | 百叶仙人 | 邦宁紫 | 包金此 | 宝楼台 | |
碧花 | 碧纱笼 | 碧天一色 | 碧玉楼 | 汴城白 | |
冰肌玉骨 | 冰凌罩红石 | 冰囊红 | 冰清白 | 波斯 | |
C组 | 采霞绡 | 彩霞 | 彩霞 | 彩霞红 | 彩云映日 |
曹县状元红 | 颤凤娇 | 昌红 | 朝粉 | 朝天紫 | |
朝霞红 | 朝霞映日 | 陈州紫 | 晨红 | 承露红 | |
池塘晓月 | 迟来白 | 赤龙唤彩 | 赤龙焕彩 | 赤页红 | |
赤玉盘 | 赤朱衣 | 出茎红桃 | 出嘴白 | 楚素君 | |
川白 | 川档 | 川紫 | 春红 | 春红妖艳 | |
春红争艳 | 春红争艳 | 粗叶寿安 | 蹙金楼子 | 蹙金珠 | |
翠红妆 | |||||
D组 | 大瓣娇红 | 大荷红 | 大红宝楼台 | 大红剪绒 | 大红剪绒 |
大红午青貌 | 大红西瓜瓤 | 大红妖 | 大胡红 | 大花黄牡丹 | |
大黄 | 大火珠 | 大金粉 | 大藕 | 大千叶 | |
大宋紫 | 大素 | 大桃红 | 大雪青 | 大叶桃红 | |
大棕紫 | 丹川黄 | 丹红 | 丹景红 | 丹炉焰石榴红 | |
丹皂流金 | 丹州红 | 丹州紫莲花萼 | 淡鹅黄 | 淡溶妆 | |
倒晕檀心 | 第一娇 | 殿春芳 | 殿春魁 | 迭罗 | |
叠罗 | 丁香紫 | 都胜 | 斗珠 | 豆绿 | |
妒榴红 | 杜花花 | 杜鹃红 | 多叶紫 | 多叶紫 | |
E组 | 萼绿化 | 二娇 | 二乔 | 二色红 | |
F组 | 飞来红 | 飞霞 | 飞雪迎春 | 飞燕红妆 | 飞燕妆 |
绯桃 | 粉翠楼 | 粉娥娇 | 粉蛾绒 | 粉二乔 | |
粉荷面 | 粉蝴蝶 | 粉莲 | 粉莲凤尾 | 粉玲珑 | |
粉楼点翠 | 粉绒球 | 粉狮子 | 粉丝银面 | 粉绣球 | |
粉玉波 | 粉中冠 | 粉重楼 | 粉妆楼 | 凤丹 | |
凤丹白 | 凤尾 | 凤尾白 | |||
菊花:寒秋之魂
菊花花语:淡淡的爱、娇媚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
黄色的菊花:淡淡的爱
白色的菊花:在中国哀挽之意,一般用于追悼死者的场合;在日本,则是贞洁、诚实的象征。
暗红色的菊花:娇媚
菊花象征久长: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如果在一个画面上画有菊花和九个鹌鹑,因为“鹌”的发音与“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
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愿接受此画的人长寿。
还有人把一只蝈蝈儿画在菊花之上,因“蝈”与“官”同音,即表示祝愿别人长久(九)占据官位,其画名为“官居一品”。
市花
菊花是中国北京、 太原、 德州、 芜湖、 中山、 湘潭、 开封、 南通、潍坊、 彰化市市花。
菊花邮票
1960年1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一套“菊花”特种邮票,邮票志号“特44”,全套共十八枚,至1961年出齐。这套邮票由刘硕仁设计,邮票图案是由洪怡(1907—1967)、屈贞(1909—1976)、胡絜青、江慎生(1892—1972)、徐聪佑等五名画家采用国画工笔手法绘制而成的十八个中国菊花传统名品。
邮票采用图画写实描绘菊花品种,分别为黄十八、绿牡丹、二乔、大如意、如意金钩、金牡丹、帅旗、柳线、芙蓉托桂、玉盘托珠、赤金狮子、温玉、紫玉香珠、冰盘托桂、墨荷、班中玉笋、笑靥、天鹅舞等,均属菊花中的名贵品种。
画面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细腻地描绘出菊花的清丽和雅致。单枚面值从4分到52分不等,邮票总面值3.07元。
国画:吴昌硕《菊花图》、齐白石《秋》、朱宣咸《秋色》、娄师白《菊》等。
菊花诗词: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宿赞公房》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咏菊》
甘顶风霜枝上老,拒随枯叶伴旋风。《菊花》左河水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赵昌寒菊》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残菊》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重阳后菊花》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残菊》
菊花品种名称
<td style="border-bottom: rgb(230,230,230) 1px solid; border-left: rgb(230,230,230) 1px solid; padding-bottom: 2px; line-he
名 称 | 名 称 | 名 称 | 名 称 | 名 称 | |
---|---|---|---|---|---|
A组 | 矮脚黄 | 矮盏 | 安台瓷浪 | 岸得黄虹 | 岸的赤星 |
按德赤星 | 按德黄赤星 | 按德屯 | |||
B组 | 八旋情姿 | 白岱 | 白剑云 | 白莲 | 白莲台 |
白麦浪 | 白牡丹 | 白鸥 | 白萍红蓼 | 白强大 | |
白勤雪 | 白珊瑚 | 白十八 | 白松针 | 白星球 | |
白绣球 | 白雪塔 | 白燕漫风 | 白衣天使 | 白衣学士 | |
白银针 | 白玉 | 白玉霜 | 白云托雪 | 百莲台 | |
宝钗 | 宝莲灯 | 宝辛唐锦 | 宝幸东方红 | 北农国庆 | |
匕宝如意 | 比白 | 比红 | 比黄 | 碧海英凤 | |
碧空银花 | 碧玉松针 | 碧玉台 | 碧玉银凤 | 碧玉银丝 | |
汴梁红开隆含红 | 汴梁绿翠 | 汴梁腾云 | 汴梁紫玉 | 冰雪再暴 | |
C组 | 彩霞飞舞 | 彩线明珠 | 彩云 | 彩云金光 | 菜花黄 |
苍龙爪 | 草庵白玉 | 草庵的梦 | 草霉菊 | 草上雪 | |
草堂红 | 昌红 | 长江红 | 长天碧 | 长紫 | |
常州黄 | 嫦娥奔月 | 嫦娥奔月 | 沉香贯珠 | 沉香台 | |
晨光夕照 | 橙荷 | 橙红球 | 橙盘玉环 | 赤诚散 | |
初丽 | 创云 | 春风里歌 | 春风杨柳 | 春江花潮 | |
春岭雁 | 春日见山 | 春日剑山 | 春日四剑 | 春桃 | |
春喜眉梢 | 磁线垂珠 | 翠绿球 | 翠心紫 | ||
大白球 | 大豆菊 | 大方红 | 大风歌 | 大蜂窝 | |
大光明 | 大红牡丹 | 大红盘 | 大红袍 | 大莲 | |
大林静 | 大乔 | 大银城 | 淡香说擦 | 灯下舞女 | |
电挚银蛇 | 吊珠菊 | 蝶舞萍 | 东海得月 | 东海银丝 | |
东海映山 | 洞口桃花 | 斗鸡 | 独车菊 | 多头菊 | |
E组 | 鹅黄小菊 | 二龙戏珠 | 二乔 | ||
F组 | 方塔 | 芳城拾翠 | 飞鸟的美人 | 飞鸟美人 | 飞水轮 |
飞天 | 飞雪迎春 | 飞珠散雾 | 粉迪 | 粉凤凰 | |
粉管托桂 | 粉荷花 | 粉荷裳 | 粉红桂 | 粉红芍药 | |
粉莲 | 粉莲花 | 粉翎管 | 粉龙爪 | 粉毛刺 | |
粉面红莲 | 粉面金钢 | 粉面桃花 | 粉面西施 | 粉面坐钢 | |
粉女试装 | 粉女装 | 粉飘香 | 粉平盘 | 粉如意 | |
粉色小菊 |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梅花花中之魁和梅花群图片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梅花花中之魁和梅花群图片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