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 商朝君王的名字与天干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商朝君王的名字与天干和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 商朝君王的名字与天干
中国人的名字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近几十年如此,过去几千年也是如此。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所有帝王的名字都出现了天干,开了我国以时取名的先河。
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名字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个性特征
中国的姓名文化,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人们都想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想知道本姓先人出现过什么名人,更想通过了解姓名文化,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吉祥寓意的好名字。
中国人的姓名,由姓氏和名字组成,其显著特征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先天的,名字是属于自己的、后天的。姓氏显示血缘关系、家族传承,名字既是个体生命的代称,又是一个文化符号,往往对个体生命产生很强的暗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有趣的是,虽然人的名字是个体的代称,体现个性而不是共性,但往往出生在同一时代的人,其名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现象,在近几十年尤其明显。而当我们回顾姓名文化史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当代,在近代和古代也屡屡出现。如魏晋南北朝人取名流行用“之”字;五代人取名流行用“彦”字;宋代人喜用“老”、“叟”、“翁”等字入名;明代则流行按五行相生原理取名。如果追根溯源,可发现取名流行用某些字的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了。
商王名字中没有癸字纯属巧合
商代人名,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天干。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字。与天干相对应的是地支,共十二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天干和地支组成的六十甲子,是我国古代纪时符号,年、月、日、时均可用干支表示。商代人取名流行用天干,实际上是以时取名,即以出生日的天干为名,如出生在六甲日,即以甲为名,为避免重名,再加上另一个字。这种取名方式,主要流行于商朝王室,商代的开国者是成汤,姓子,名叫天乙。他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后,便立下规矩:后代子孙要以生日天干命名。
翻开商代历史纪元表,可查帝王名。除成汤外,其他帝王的名字依次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上帝王名字中,十天干出现了九个,唯独没有癸字。
为什么商代帝王不用癸字命名?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名叫履癸,他是亡国之君,用癸字命名是不祥之兆,所以商王就不敢用了。这种看法只是一种猜测,没什么证据和道理。实际上,成汤的父亲就叫主癸,可见商人对癸字并不忌讳。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商”字有祭天的意思,商人重祀祭,所以每逢大事必占卜问天意,因天干代表天,故喜用天干命名。十天干中,癸排在最后,又属阴水,阳气不足,所以商代帝王才不选用这个字。但这种看法也没什么道理,甚至有些牵强附会。其实在商人心目中,十天干并无好坏之分,排在前和排在后都是天干,都有象征天的含义。十天干固然有阴有阳,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但阴和阳是对等的,自古至今,都没有人认为阳天干好,阴天干不好。商王名字中有乙、丁、己、辛,就是最好的证据。其实,商王名字中没有癸字纯属巧合,商人以时取名,三十位帝王中没有癸日出生的,并不出奇。
王后所生之子才能以天干命名?
取天干为氏族名或人名,并非到商代才出现,在商代之前的夏代乃至尧、舜、禹和五帝时期,都曾出现过。如黄帝的曾孙帝喾就叫高辛,夏代帝王中有名叫孔甲、履癸的,只是到了商代,这种习俗才流行一时。而商代之所以流行以天干取名,和其先人的取名习惯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商人的始祖为契,从契到成汤建立共14代,从成汤的六代祖上甲微开始,商族首领就开始用天干命名。据王国维考证,上甲微之后是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天乙。自天乙成汤之后,便延续成为一种王室惯例。
但在商朝王室中,似乎只有王后所生子才能以天干命名。《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这个辛,就是商代末代帝王商纣王。微子启虽然是帝乙的长子,因其母亲在宫中地位低下,不能做王位继承人。他的名字中没有天干,可能也与非王后所生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因为商代有没有规定民间不能用天干命名,在商代史料中还没找到相关记载。但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中,有“于臣民亦得以生日名子”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尚待考证。
商祖王亥死于非命
由此认为地支取名不吉利
商代帝王取名为什么偏爱用天干?前面提过,有学者认为与商人重祀祭尤其是祭天有关。班固则说:“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质,直以生日名子也。”认为殷商人崇尚质朴,所以帝王直接以所生之日给儿子取名。另外,班固还提到另一个问题,即商王取名为何只用天干而不用地支。班固的观点是:“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干为本,本质,故以甲乙为名也。”即认为天干和地支的关系有如一棵树的枝和干,天干象征树干,地支象征树枝,树以干为本,本固才能枝荣,所以商代帝王取天干为名。这种观点从干和支的本义出发,说明干比支重要,也有一定道理。
此外,有一个历史事实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王取名为何只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在商朝建立前,商族部落有一个叫王亥的首领,他是成汤的七世祖,大约生活在夏代中期。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相传王亥与兄弟王恒赶着牛群,驮着货物,跨过黄河,到易水流域的有易氏领地做贸易,受到有易氏首领绵臣的欢迎。宴饮时,王亥兄弟有失检点,激怒了绵臣,便令人杀死王亥,扣下牛羊和全部货物,将王恒等人驱逐出境。四年后,王亥的儿子上甲微为父报仇,联合河伯的力量打败有易氏部落,杀死了绵臣,重新振兴了商族。他的历史功勋被后人记载了下来,商朝建立后,历代帝王均隆重祭祀他。
王亥死于非命,对商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商民族一向很迷信,王亥的名字中亥字是十二地支之一,因此可能认为取地支为名不吉利,所以从此以后只取天干为名。
周代人取名的五原则六禁忌
周代的姓名文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取名方式呈现多元化,既不拘一格又有规则可寻。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周人取名崇尚质朴
中国的姓名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周代以前的历史记载不像后来那么多,人名有限,我们只能从帝王谱系中找出一些上古时期的取名规则。周朝建立后,史籍渐多,名人辈出,有足够的资料供我们了解各种姓氏的来源和变化多端的取名方式。
就取名而言,通过阅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便会发现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取名方式既崇尚质朴,不拘一格,又追求吉祥,时有禁忌。取名崇尚质朴是三皇五帝以来的传统,从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后稷的名字叫“弃”,这个名字是他的母亲姜原(又作“姜嫄”)给他取的。传说姜原有一次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足迹,随后怀孕,足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她认为不吉利,便把男孩丢弃在一条窄巷,却发现路过的牛马都避开不踩他,于是她想把男孩放在人烟稀少的山林,结果发现山林里也有很多人。无奈之下,她只好把他丢在结了冰的沟渠上,但还没离开,就有大鸟飞过来,用翅膀把孩子保护起来。姜原此时觉得这孩子很神奇,便抱回去把他养大。因当初想丢弃他,便给他取名“弃”。这种质朴的取名方式,也被周人继承下来,人们不认为像“弃”这样的名字很贱很难听。如周庄王时的周公名叫“黑肩”,鲁成公叫“黑肱”,晋成公的名字更难听,叫“黑臀”,但当时人们都觉得不足为奇,根据生下来的生理特征取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取名多蕴含父辈对子孙的期望
诸如此类的人名还有很多,如郑庄公出生时难产,因此名叫“寤生”,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即脑袋上面中间低四面高,故名“丘”,字“仲尼”。“仲尼”的“仲”字,代表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名字中有排行字,在周代十分流行。这种习俗在周代可追溯到周朝建立前的古公亶父时期。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给儿孙的取名方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太伯、虞仲、季历,“伯”代表老大,“仲”代表老二,“季”代表最小。在“季”之前,还有“叔”,“叔”可代表老三,也可代表老四、老五等。如周武王有九个同母兄弟,老大叫伯邑考,武王是老二,老三叫叔鲜,周公旦是老四,老五叫叔度,老六叫叔振铎,武王最小的弟弟叫季载。在先秦名人中,以伯、仲、叔、季入名字的数量最多,一般出现在字中。如伯服、伯阳、伯荒、蔡仲、管仲、敬仲、季札等。
周文王是季历的儿子,传说周文王出生时有“圣瑞”,古公亶父满怀希望,给他取名叫“昌”,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把振兴周族的期望寄托在这个孙子身上。这种取名方式其实也很自然,天下所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很多时候会把这种期望寄托在儿女的名字上。按古代习俗,祖父辈和父辈都可以给孩子取名。
以梦兆和占卜取名在周代也很流行
周初,武王与叔虞母相会时,曾梦见天帝对他说:“余命女(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后来,叔虞母产下一子,手上有一个“虞”字,武王便给他取了这个名。周成王时,封叔虞于唐,叫唐叔虞,是晋国祖先。春秋时,卫襄公有一地位低下的妾氏,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白话文意思是:我是康叔,让你的儿子一定享有卫国,给你儿子取名叫“元”。康叔是卫国的祖先,这件事襄公知道后,认为是天意,就给这位妾氏生下的儿子取名叫“元”,并立他为继承人,襄公死后,继位为卫灵公。
鲁国人季友将要出生时,其父鲁桓公找人占卜这个小孩是男还是女以及将来的命运。卜者说:“男也,其名曰‘友’,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友亡,则鲁不昌。”这个卜者,可谓神乎其技,不仅算出男女,还算出名字。小孩出生后,手掌上竟有个“友”字,于是鲁桓公就以“友”结他命名。
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周人总结出五原则六禁忌
但犯忌的怪名字时有出现
鲁桓公还有另一个儿子的名字也很奇特,这个儿子是其夫人所生,因出生日与鲁桓公生日相同,便命名为“同”,立为太子。当时,鲁国有个大夫叫申繻,他对起名很有研究。鲁桓公的太子出生后,问申繻如何取名。申繻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这段话,总给了周人取名的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五个原则是信、义、类、假、象。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所谓假,是可以假托万物之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类似的名字。六条禁忌是:不能以国家名为名;不能以官职为名;不能以山川为名;不能以隐疾为名;不能以畜牲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命。否则会引起诸多不便。申繻举例说,晋国的僖侯名“司徒”,就废了司徒之官名,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空这个官名,鲁国的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二山的山名。
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很有道理,事实上,周人起名基本上是遵循这些原则。不过,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出现了很多犯忌的怪名,如熊狂、不寿、圉、乞、丐等等,现代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另外,还有宜臼、杵臼、恶来、洩父等名,也让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商代流行以时取名,帝王均以天干字为名。到了周代,这种取名方式仍然流行,不仅取天干字,也取地支字,如以午、申、寅等字命名。另外,还用四季名称、月亮朔望、霜、雪等字命名,如楚王熊严有四子,其中老大和老二的名字是伯霜、仲雪。作者: 钟葵
汉人取名:阳刚霸气,多用单字
跨越四个多世纪的汉朝,国家强盛,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取名充满了霸气和阳刚之气,表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在许多汉人的名字上,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单字名
是汉代以前的取名文化延续
一般来说,每个朝代的姓名文化都有一些特别之处,能反映出特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气。就秦汉两朝而言,因秦朝短暂,姓名文化尚未形成明显特征,可视为战国时期的延续。汉代虽然长达四百余年,但西汉和东汉的姓名文化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有人说,汉代姓名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是流行单字名。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因为西汉人取名有单字有二字,到了东汉,人们取名才全部用单字。其实,用单字名一直是汉代以前中国人取名的主流,从西周至春秋战国乃至秦代,取单字名的人远比取二字名的人多。如周朝天子中只有共王繄扈、孝王辟方、幽王宫湦、平王宜臼、釐王胡齐、顷王壬臣、灵王泄心等取二字名,其余二十多人都取单字名。汉人喜欢取单字名,只是这种取名文化的延续而已。
东汉流行单字名
与王莽实施“二名之禁”有关
不过,取单字名在汉代确有越演越烈之势。西汉皇帝中,只有昭帝刘弗陵、平帝刘箕子(后改名刘衎)取二字名,东汉皇帝则无一不取单字名。西汉名人中,取二字名的并不鲜见,如周亚夫、段会宗、隽不疑、萧望之、薛广德、范明友、李信成、田广明、韦玄成、张当居、张释之等。而到了东汉,取二字名的人就凤毛麟角,几乎绝迹了。
东汉人名变成清一色的单字名,与西汉末年王莽实施“二名之禁”有关。据《前汉书·匈奴传》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讽)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王莽辅政时曾上奏提出禁用“二名”,并派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单于顺从这一法令。匈奴单于明白使者的意思,随后上书称臣,顺应时势改名为“知”(原名“囊知牙斯”)。王莽奏令执行的“二名之禁”,即禁用二字名。在此之前,《春秋公羊传》也说过“二名非礼也”,但此处“二名”非指二字名,而是指两个名。表明在周秦时期,一个人取两个名是不合礼数的,但取二字名从来不在禁止之列。
王莽禁用二字名的目的是复古改制,他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复名”就是二字名。王莽的长孙原叫王会宗,后改名王宗。因自画服天子衣冠像,刻铜印三枚,与其舅合谋继承大统。事发后,王宗自杀。王莽大怒,废了王宗之名,恢复其原名,以示贬辱。这件事对后来几百年的取名规则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王莽当政时期,无人敢取二字名。王莽覆灭后,虽然人们已不用遵守“禁二名”的法令,但取单字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不仅东汉人全部取单字名,连三国人、西晋人也把取单字名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东晋,才打破了这一“戒律”,陆续有人取二字名。
秦汉崇尚神仙之道也反映在取名上
我们知道,商代重天意,帝王取名流行用天干;周代文质并重,取名方式变化多端又有些禁忌。秦汉是称雄世界的大一统社会,人们取名往往体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充满了霸气和阳刚之气。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鞠武、蒙武、苏武、马武、何武、孔武、班勇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魏霸、侯霸、张霸、杨雄、法雄、左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龚胜、夏侯胜、吴广、李广、疏广、胡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郑兴、张兴、石奋、孔奋、张奋等;以弘字、宏字、隆字命名的有公孙弘、宋弘、毋将隆、刘隆、樊宏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充国、赵广汉、韩安国、张安世、于定国、孔安国等,这几个人取二字名,都是西汉人,至东汉已无此类人名。
另外,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希望长生不老,多次派人寻找仙药和仙人,致使秦汉两代均崇尚神仙之道。这种社会风气反映在人名上,主要是在西汉时期,而且也是二字名居多。如田千秋、陈万年、韩延寿、张延寿、甘延寿、韩延年、杜延年、王延世、孔延年、严延年、李延年、吾丘寿王等。到了东汉,这类人名极少出现,这也是两汉姓名文化的区别之一。
除了追求长寿之外,秦汉时期的人们还希望五福齐全,常选择有吉祥含义的字入名。追求吉祥是中国人取名的传统,商代帝王用天干入名就是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周代很多人取名也表现出对健康、财富、功名利禄的追求。如芈弃疾、寿梦、公孙喜、吕禄甫、鹿毛寿、夷伯喜、姬福、富丁等。到了秦汉时期,此类人名更多。直接以吉字入名的有丙吉、王吉、郑吉等;以喜字、贺字入名的有孟喜、傅喜、公孙贺等,以福字、祉字、祐字入名的有梅福、刘祉、刘祐、朱祐等。此外,宋无忌、魏不害、李广利、霍去病、陆康、范康等名字均寓意健康吉祥。郑当时、叔孙通、李通、霍光、孔光、邓禹、张禹、刘顺等名字寓意事业畅顺发达。
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名中有“君”字未必真君子
秦代重法家,汉初崇尚黄老之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所崇尚的忠、孝、仁、义、礼、乐等理念便深入人心。加上汉武帝喜用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将察举孝廉确定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科目,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对两汉的姓名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汉人的名字“儒味”特别浓。如以贤、良、直为名的有韦贤、董贤、刘良、王良、吴良、费直等;以忠、义、仁、乐为名的有陈忠、李忠、蔡义、周仁、徐乐等;以恭、俭为名的有淳于恭、鲁恭、张俭等;以宽、厚、纯为名的有兒宽、丁宽、陈厚、耿纯、张纯等;刘儒则直接以儒字入名。
在两汉时期,除汉初部分开国元勋有名无字外,其他名垂史册的人士除了有名,还有字。名与字,既可各自独立,又可互为表里。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不仅表现在汉人的名上,还表现在字上。如刘嘉字孝孙、张湛字子孝、丁鸿字孝公、宗慈字孝初、岑晊字公孝、徐璆字孟本、李膺字元礼、蔡茂字子礼、张纯字伯仁、阳球字方正、蔡伦字敬仲、冯衍字敬通、桥玄字公祖、周燮字彦祖、李云字行祖、刘祐字伯祖、巴肃字恭祖、羊绩字兴祖等。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此汉人崇尚君子之道,取字常用君字。如路温舒字长君、贾捐之字君房、龚舍字君倩、贾复字君文、臧宫字君翁、岑彭字君然、王梁字君严、邳彤字伟君、马成字君迁、桓谭字君山、京房字君明、郅恽字君章、杜诗字公君、张堪字君游、张宗字诸君等。
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多孝子、多君子、多清正廉明之士。当然,以孝、顺、恭、礼、君为名或为字,并不代表此人就是真孝子、真君子。如汉代有名的伪君子王莽,他的字就叫巨君,字与其人正好相反。作者:钟葵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和商朝君王的名字与天干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商王名字中的天干规律和商朝君王的名字与天干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