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听一听 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听一听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和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听一听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听一听 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
民间鬼神传说
玉兔捣药,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今天学习啦小编分享的是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玉兔捣药,希望你会喜欢。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
说法一
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后,触犯玉帝的旨意,于是将嫦娥变成玉兔,每到月圆时,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
说法二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说法三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于是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捣药了!
说法四
也有人说玉兔本是后羿,因为嫦娥奔月,而又思念后羿,后羿为了和嫦娥在一起,情愿变成了她最爱的小动物--玉兔.可惜嫦娥始终不知玉兔就是她日夜思念的后羿!
说法五
这也源自一个有关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后羿和嫦娥本是从天庭派到人间的,因嫦娥不愿长期过寂寞的人间生活,便偷吃了不死药,奔月后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被罚终日捣不死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失去了从前的自由,寂寞异常,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玉兔就是嫦娥,但玉兔何以成了嫦娥呢?据考证:“玉兔”源于“于菟”,“于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上古时代,巴楚一带有的民族崇虎。他们不但自称为虎,而且喜欢将山名、地名、水名以“虎”命名,甚至对几乎所有尊崇的神灵都称为虎神,将月神也称为虎神,用其土语说即“于菟”。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嫦娥自然也就是“于菟”了。而把“菟”解说成“兔”,是晋代学者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发生的错误。后人沿用这个错误的解释,便以“兔”代“菟”了。又因“于”同“玉”相近,“于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了“玉兔”。可见,玉兔捣药就是月神嫦娥捣药。
说法六
文王姬昌之长子伯邑考,被妲己迫害后三魂化作玉兔。
据《封神演义》,他生性敦厚仁爱,是一名孝子。父亲因触怒纣王而被监禁,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
纣王妃妲己见伯邑考长相俊美、琴艺绝伦,欲加亲近,但却遭伯邑考正言羞辱,气愤之下,先是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又暗自现出原形,引出白猿的杀意,最后再诬陷伯邑考之琴声,是在暗骂纣王无德。于是伯邑考就这样被妲己诬陷,割去了四肢,万刃剁尸,做成肉饼后,妲己再送给他的父亲姬昌吃下。
最后西伯侯终于施计回乡,当他刚刚踏上西周的土地,便觉得一阵恶心,张口吐出三只小白兔。他知道这是伯邑考三魂所化,痛心的流下眼泪。这只小兔东瞧瞧西看看,便沿着大路直进了西伯侯的宫殿,在西伯侯的夫人和母亲面前徘徊。婆媳两人不知哪来的小兔,却见到它后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悲伤。此时天已经黑了,小兔子又走到院里,仰望天空。这时,嫦娥奉女娲之命下凡,将它带到了月宫。
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拓展一:嫦娥与玉兔
嫦娥与玉兔居住在一起,其实是有故事的,那时候嫦娥因为吃下了不死药,飞到了月宫。可是那时候月宫中有一名仙人叫做吴刚,沉迷于仙道,可是却从来不肯努力认真地学习,玉帝很生气,只好把吴刚留在月宫,并告诉吴刚,如果你能够砍倒桂树,那么你就可以获得仙术,但是奇怪的是吴刚每次将桂树砍完一段,桂树就会自动变回原来的样子,吴刚的愿望无论怎么样都不能实现。
一位仙人受吴刚所托下凡寻找解决之法,却在山里迷了路,饥渴难耐,于是向山里的狐狸,猴子还有兔子索要食物充饥,这个时候只有兔子没有食物可以帮助这位仙人,兔子要求仙人将其肉煮熟食用。而神仙因为感激兔子,所以就把兔子送到了天界的广寒宫,与嫦娥,吴刚相依为命,在月宫中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而嫦娥因为孤单,也将兔子当作自己的宠物,非常的宠爱,不管做什么事情,她都会带上兔子前往。从此以后,人们在提起嫦娥时,兔子的身影也总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
这就是嫦娥与玉兔的故事,这是一个在后世流传深远的故事,也是玉兔与嫦娥在一起的原因。相信你在看完了这个故事之后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
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拓展二: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天界后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一说他学仙不够专心,天帝为锤炼他的心志,罚他砍桂树,并允诺如果砍倒,即可成仙。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吴刚过失的说法:他因为离家学仙,而犯上不顾家庭的过失,回来发现妻子被炎帝的孙子占据,一怒之下又犯上杀人的过失。
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蟾蜍、玉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玉兔捣药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
中秋传说故事四:嫦娥奔月的传说
民间鬼神传说
在我国的传说中,嫦娥奔月是最为动人也影响最大的一个。中秋节要是没有了月亮和嫦娥的传说,将无法想象。嫦娥有四千多岁了
一般地,人们以为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最早记录了嫦娥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谢庄在《月赋》里说:“《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常娥窃而奔月。”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摘了《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很显然,公认的说法是嫦娥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中。
对《淮南子·览冥训》上所说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句,东汉时期高诱作的注解云:“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其实比高诱更早的张衡,在他不朽的天文学名著《灵宪》中,也说到了嫦娥的故事,已经有了细节,也有了情节。东晋时干宝作《搜神记》,把《灵宪》中的话完全引了进来,标为嫦娥奔月的故事:“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就给嫦娥故事又添进了新内容。清初小说《有夏志传》里说,夏朝国王太康,见后羿之妻嫦娥美艳,便想用幽州来换取。后羿竟然答应了。嫦娥遂偷吃不死药,毅然飞升。其他小说作者如蒲松龄,也写过嫦娥。
《淮南子》引嫦娥进来,是要用她的故事说道理的:“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看来,《淮南子》也还不是嫦娥的发明处。
那么嫦娥故事的最初版权是谁的呢?答案是商代的著作《归藏》。《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人们以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宋人将这个认识写进了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这是说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周代有《周易》。这是西周以前中华民族的宝典。嫦娥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归藏》,张衡、干宝对嫦娥故事的补充,也不是杜撰,是从《归藏》来的。齐梁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唐人李善注《文选》,在谢庄《月赋》提到嫦娥的地方作了这样的解说:“常娥,羿妻也。《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关于嫦娥的五个故事
文献和传说中的嫦娥故事,往往大相径庭。
故事一:是源于《淮南子·外八篇》的故事,也是通行版。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帝尧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没了食物。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也开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尧命令羿将凿齿处死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杀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九日,杀死猰貐,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豨。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嫦娥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滞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仰望夜空呼唤爱妻,他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就让人在院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眷恋着嫦娥。人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也因此而形成。
故事二:后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但后羿也想长生不老,他恰好又从王母娘娘那里搞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使百姓免受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月宫,成了月神。
故事三:是屈原《天问》中说的,后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一气之下就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这或许是后来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让天蓬元帅猪八戒戏嫦娥的一个缘由。
故事四:就是张衡《灵宪》里的那番话,在那里,嫦娥对于奔月是有疑虑的,她找到巫师有黄。有黄占卜的结果是奔月乃是一件大好事,即使遇到“晦芒”也不要“惊恐”,后来还是会“大昌”。这就坚定了嫦娥奔月的决心。有黄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法海,生生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有黄还是一个骗子,把嫦娥骗了,嫦娥在飞升中形体发生变化,最终成了一只蟾蜍。
故事五:射日是后羿和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完成的。但后羿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的故事还在续写。不过,人们对嫦娥的同情也是永恒的:李白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更多的人还把嫦娥当作了可以聊天的朋友。天上的嫦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而中华民族在嫦娥形象上寄予的厚望,也不会少,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说明了这一点。
中秋传说故事四:嫦娥奔月的传说
民间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
民间鬼神传说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民间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听一听和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玉兔捣药的传说故事听一听和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