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滁州民俗文化 滁州的传统民俗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安徽滁州民俗文化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滁州的传统民俗和安徽滁州民俗文化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安徽滁州民俗文化 滁州的传统民俗
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
(一)民间音乐: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管子、笙、尖子、洞箫、二胡、四胡、板胡、坠胡、革胡、琵琶、三弦、月琴、秦琴、柳叶琴、鼓、腰鼓、板鼓、大筛锣、高音锣、中音锣、小锣等。(二)民间器乐曲:有吹管乐、吹打乐、锣鼓乐、拉弦乐(已失传)。其演奏风格有南北之分,南四市(县)——滁州、来安、全椒、天长的乐曲演奏柔和婉转,轻盈流畅;北三县(市)——定远、凤阳、明光的乐曲演奏刚劲奔放,高亢热烈,技巧多变。现已收集民间器乐曲子109首,其中吹管乐曲88首,吹打乐曲10首,宗教乐曲10首。
唢呐:演奏唢呐有家庭班、师徒班、僧道班,俗称“吹鼓手”、“响手”,配奏乐器有:笙、管、笛子、小锣、小钹、碰铃、木鱼、堂鼓等。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百鸟朝凤》等数十种,演奏时,根据对象选用调节奏出欢快热烈、悲伤如泣、俏情逗乐来。
锣鼓:锣鼓演奏多在节日、庙会、灯会或祭神、祈祷时演奏,也有晚间作为娱乐而演奏的。多无固定班社,演奏时,自愿组合成群体,少则五、六人,多则数十人,各操乐器吹打,其声宏亮,响闻数里。
(三)民间舞蹈:滁州市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狮子灯、秧歌灯、花鼓灯、双条鼓等。80年代后期,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发掘整理,选出12个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绘出造型、服饰、道具,记下伴奏音乐曲谱、动作、场记,汇编成卷。这12个舞蹈是:明光市的《流星赶月》,全椒县的《手狮舞》,来安县的《拜香凳》、《双喜灯》、《秧歌》、《子母灯》、《求雨》、《狮子灯》,天长市的《打对子》,凤阳县的《双条鼓》,定远县的《兰花灯》和滁州市的《九狮一吼》。
(四)民间美术:本市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有凤画、布画、刺绣、木刻等。凤画是全国独有的一种绘画艺术。
凤画:因产生在凤阳县而得名,有六百多年历史。据民间传说,凤画于元代末年已具雏形,朱元璋称帝后,凤阳成为“龙凤之乡”,象征吉祥如意的凤画应运而生,许多画师从全国聚集凤阳,创作凤画,为凤画奠定了基础。凤画造型独特,画工精细。画中凤凰形象可概括为“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鸡爪、如意冠”。构图有《丹凤朝阳》、《带子上朝》、《百鸟朝凤》、《凤戏牡丹》、《五凤楼》、《旭日东升》、《五凤齐飞》等数十种。其表现手法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单线勾勒、墨色晕染出的水墨凤画,另一类是以墨线勾勒,施以重彩的五彩凤画。颜色以朱砂、朱票、藤黄、石青、石绿等色为主,并用色金装饰,画面显出五彩缤纷,富有装饰性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民间风俗: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名称,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和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称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和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种就是汉语,是用来与汉民族兄弟交际的工具。裕固族没有流传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鹘文。明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裕固族开始使用藏文。新中国成立后,汉文在裕固族地区传播,至今,裕固族群众普遍使用汉文文字。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新娘进入大帐房后,先献哈达给设于房内正上方的佛龛,新郎新娘磕头,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仪式完毕后,新娘返回小帐房,揭去头帕,新娘的父亲和户族中的人向男方的亲家和邻居致意请求对女儿多加关照。随后将陪嫁的物品摆到大帐房中供客人鉴赏,接着就是盛大的宴请。
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他们的丧葬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裕固族禁吃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鱼等。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之日不出卖牲畜。户族辈份严格,晚辈禁叫长辈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祭祀点格尔汗活动和喇嘛教的宗教节日。"点格尔汗"是古萨满族信仰习俗。"点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点格尔汗"即"天神"。
民间风俗:张掖婚俗
中国传统民俗有哪些
催妆:结婚头天晚上,男方家相关人物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装,以便第二天来迎娶.实际上,这是男方家来办理诸如财礼等各方面的手续,以免第二天遭闭门羹.办完手续,双方开始痛饮,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个海量的人物才不至于被女方家全部灌倒.嫁娶:旧社会张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终身。从看相到订婚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清期、新迎等六礼程序。婚礼不仅繁杂,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订亲后,择定成婚吉日,男方用亲车(或轿子)迎新娘到家。亲车到男方家门口时,鳏寡孤独、孕妇、属相相克者一律回避。亲车到门口后由年龄大的妇女端凉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车前向后泼水,用火把燎绕新娘脚后,新郎新娘从铺着红毡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厅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参灶。进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门锁、跳马鞍,同时道士将五谷杂粮、红枣核桃、铜钱撒向新郎新娘,并念喜庆之词:祝新人进门享受大福大贵。入洞房后,饮交杯茶。以两个茶杯系以红绳,新婚夫妇交杯共饮圆圆茶,象征欢乐好合,百年偕老。然后由婆家的婶婶或嫂嫂为新娘开脸,用棉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尽。
晚上闹新房,亲友即景说些韵脚相同,比兴手法的吉利话,如两根筷子一样长,小两口生活赛蜜糖;大大盘子圆又圆,养个儿子中状元。还进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动。筵客之前,将女方陪嫁的物品摆在男方院中,让双亲、乡亲观赏评论,名曰摆针线。男女双方各有一名长辈妇女致谦逊言词致谢。民国以来,婚俗有所改变。坐轿、跨马鞍、红纱遮面、拜天地等旧的形式逐渐废止。女方索要彩礼,相沿成风。解放后实行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提倡简办婚事。八十年代以后,索要彩礼之风盛行,从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四大件、四十八条腿(全套家具),发展到电器化(彩电、电风扇、电冰箱等)。男方大摆酒席二三十桌。对此,有关组织出面组织集体婚礼,陋习有所改变。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安徽滁州民俗文化和滁州的传统民俗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安徽滁州民俗文化和滁州的传统民俗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