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饮用的酒 春节吃酒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春节饮用的酒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春节吃酒和春节饮用的酒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春节饮用的酒 春节吃酒
春节可以说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到这个时候,亲朋好友们都会带上几壶好酒来欢庆节日。事实上,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庆团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由此掀起了过年饮酒的先河。到了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被固定下来,春节饮酒的风气逐渐形成。
而关于“春酒”,《诗经》中记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后人便多以“春”字为酒名。比如陶渊明的《和刘柴桑》诗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这里的“春醪”指的就是当时生产的一种名酒。
那么古人在过春节时,都喜欢喝什么酒呢?又有怎么样的喝酒习俗?下面就来说说古代春节的饮酒文化。
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这一诗句点明了“春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寓意。古人过春节,都会喝一些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
细说过年的饮酒习俗,你备好“春节酒”了吗?
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也就是说,春节敬酒,要先敬小,后敬老。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了一岁,先喝是祝贺的意思,老年人则意味着减岁,因此后喝酒。除了椒柏酒,古人还会饮用屠苏酒。屠苏实际是古代一种房屋的名称,在这种房子内酿的酒都被称作屠苏酒,相传这是由汉末名医华佗采用多种中草药酿制而成,后被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便渐渐形成了一种过年的风俗。
可以看到,古时这些诗与酒都包含着人们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意愿。如今,饮春酒的习俗仍在延续,老一辈人常说,饮好酒,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年新气象,你备好春节酒了吗?今年舍得酒业推出的“舍得?虎年万象新”礼盒就十分适合用来当作“春节酒”。
这是国内首款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文创白酒,是为了致敬国人为“绿水青山”奉献之舍得精神而作。另外,其以全新的文化内涵,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意识,传递新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取舍之道。
可以看到,礼盒外包装以天空蓝为底色,瓶身则印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上面分别绘有大象与老虎的画面,整体看起来十分清新典雅,富含“虎年春风起,舍得万象新”的美好寓意。另外,每瓶白酒瓶身上还带有专属的收藏编码,让产品更具收藏价值。
海南各地春节习俗,看看你家是这样过年的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
春节期间,海南各地区在过年中有相同的习俗,也有各地区特殊的风俗,那么,海南各地过大年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今天是腊月二十四,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今天带大家来看看,海南人是怎么过春节,不对,是怎么“做年”的。
春节前准备(多数相同)
下半年开始筹备“做年”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腊月廿四送“灶公”
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采屋送穷
送完灶公后,至大年三十之前就要“采屋”,海南话为打扫房子。用青竹枝叶捆成的扫帚,将屋顶、屋檐、墙壁打扫干净,清洗蚊帐被褥,箩筐家具,再把破旧衣服放火烧掉“送穷”,迎新年。
发年市(采购年货)
同样是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需要发市出街买年货,金银香烛、京果糖糕、碗筷陶盆、拜公祭品等, 备足年货“做”新年,当然,祭年桔子必不可少,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除夕夜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在以前人们无论多拮据,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
点煤油灯
在海南,除夕晚上,多数人家都会在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除夕夜鸣炮迎新年
大年三十那晚,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各种娱乐,等到凌晨时,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鞭炮声就开始响起了,这是海南人迎接新年的古老方式。
祭拜祖先
据民俗专家介绍,祭祀祖先是海南除夕的第一件大事。一般都有固定的吉时,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发糕、白斩鸡、番薯酒或者米酒,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海南各地春节习俗,看看你家是这样过年的吗?
大年初一不扫地大年初一,特别是海南琼北一带地区,人们认为大年初一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扫出去,全年就无财可发。在农村,大年初一上香奉公,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炮纸遍地铺红,非常壮观。如果认为屋太脏,要扫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捞财”。
海南各市县春节特色习俗
海口
大年初一吃斋菜
每逢大年初一,吃“斋”也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斋菜煲是海口民间的传统菜,初一吃斋意思是来年不杀生。如今,这种习俗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在不少人看来,初一吃斋,调整了过年的饮食结构,有利于身体健康。
文 昌
拜年时客人自带鞭炮
白糖拌饭曾是很多文昌人新年的第一顿饭,意味着甜甜蜜蜜。海南四大名菜的文昌鸡绝对是文昌人春节的主角。从除夕到元宵节,文昌人的餐桌上少不了文昌鸡。
在文昌,去拜年的时候客人要自带鞭炮去、然后给主人家放。据了解,这不只是文昌的一个习俗,在儋州木棠镇等地方,也有这种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客人带着鞭炮去拜年,哪家的鞭炮放得多,哪家人气旺,是吉祥的意义。当然,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太在意这些细节,只要客人过来做客,都会很欢迎。
琼 海
做新娘酒
在琼海南部福田、上埇、潭门等地,还流行一种“做新娘酒”的习惯。年内有女儿出嫁新婚,初二回娘家来拜年,得把叔伯兄弟各户拜遍。每户都摆上酒席,等着女儿女婿上门拜年。只怕是动一动筷子,吃一二口菜也行。家主还得给女儿女婿送红包。
临 高
睡福、吃墨鱼
在临高,除夕晚上全家人吃完年夜饭后,大人就叫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袜子睡觉,这叫“睡福”。睡时间越长就越幸福。到了上香时间,全家人醒来,儿女给父母、晚辈给长辈拜年,后者则给前者红包。
在拜年的酒桌上,经济宽裕的人家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墨鱼。临高话叫墨鱼为“hong”,发音有点像“通”。新年吃了“通”,一年到头做什么事都通,都顺利。因此在正月,临高的墨鱼很贵,也很好卖。
陵 水
拿槟榔拜年
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像春节这样重要的日子更是少不了槟榔。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大年初一,到了该向长辈们拜年的时候,带上一大把槟榔才好“行动”。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的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五指山、保亭(等黎族地区)
封米缸、新水洗脸、灌牛酒
提起海南中部,很自然想到五指山和五指山下的黎族同胞。春节前黎家砍好柴火,备好年货,春节将劳作的事情搁置在一边,喝山兰酒、唱山歌、跳竹竿舞,彻底享受前一年丰收的成果,到初五才开始干活。黎家除夕杀鸡,象征来年吉祥如意。
封米缸。封米缸仪式是过春节的序曲。农历十二月中旬,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即举行封米缸仪式,其方法是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至正月十五那天举行揭缸仪式,并用缸内的大米煮饭,供全家食用。
新水洗脸。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将自家缸内的水倒掉,然后从井里挑来水倒满缸里,叫“换新水”。再用这些水烧热供全家洗脸,叫“新水洗脸”,祈求新年里眼睛明亮,办事顺利。
给牛灌酒。这是黎族的传统特色年俗。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要将特制的牛酒灌给自家的牛喝。黎族人认为,耕牛也是主要的劳动力,每逢春节,耕牛也应停工休息,喝酒补身,以增精力,来年更有力劳作。所以,凡是负犁拉过田的牛,这个时候均有机会大醉一场,牛酒中掺有数种跌打损伤祛风等功效的草药汁。
儋 州
做腊肉迎客、初一不出门
春节期间,腊肠腊肉是客家人春节待客的必备菜。在儋州的客家人在年底的时候就做好腊肠腊肉。过年时,家里还会准备年糕,但不是每年都做。
正月初一吃素是部分家庭的选择。新年第一天,在儋州还保留着不出门的习惯,初二开年后才能出门。儋州是一个有很多民俗活动的地方,从除夕到元宵,洋浦、白马井一带会不定期地舞龙,一些地方还会有调声等,很热闹。
东 方、乐东
曾经出嫁女按区域回家
多年以前,东方、乐东和海南的其他地方一样,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只能在初二之后才回家过年。因为当地彼此之间婚娶较多,为了不在初二时“撞车”,还形成了按照初二一个区域的女儿回家拜年,初三另一个地方的外嫁女回家的习俗。这种习俗渐渐在改变。“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女儿,因此对于女儿回家过年,大家都已经能接受了”。
万 宁
“分岁”看时辰
万宁人过年过很长,从十二月廿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年才算真正过完!在万宁有这样的民间谚语:廿三廿四人送灶,廿五廿六人采室,廿七廿八人台猪,廿九三十人过年!初一初二人粑钱,初三初四人喊官,初五初六人做粑,初七初八人担棍赶。
中国民间除夕守岁至半夜,谓之分岁。谓新旧岁自此而分。 在万宁,除夕夜有“分岁”的习俗。这是很有年味的事儿。除夕是年末最后一次敬请祖先吃年饭,初一零晨,是新的一年开始之时再请祖先用斋。这些仪式,实是一种方式特别的辞旧迎新,渗透着浓浓的年文化,万城百姓的年,就是这样过的。万城人“分岁”,有些人事先是请先生选时辰(时间)的,即哪个时间“分岁”最利吉。
三 亚
除夕做年糕
说到过年,在海南许多市县都有做年糕的风俗,三亚也不例外,但是三亚的红糖年糕则是众多年糕中的一绝。 红糖年糕在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户户到了除夕都会在门前架起锅蒸煮。现在生活好了,市场上也能买得到过去过年才能吃得到的红糖年糕,但是每逢过年大伙还是会亲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气氛。2
南方小年 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传统习俗是什么
对于南方人来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寓意着新年新气象
开始忙忙碌碌准备迎新年
可以开始准备年货 迎祥纳福
南方特有的习俗与庆祝方式有哪些?
01
祭灶送灶王
每逢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供上灶王糖,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 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 “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
02
扫年掸尘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 古称“扫年”。家家打扫房屋, 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后因“尘”与“陈”谐音, 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 扫走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03
吃食讨彩头
南宁地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 象征着“新年吉祥,年年高中(粽)”。
惠州地区,有过小年吃汤圆的习俗, 代表着“甜甜蜜蜜”,使他上天言好事、说好话。
福州地区,有小年吃荸荠的习俗,取其福州方言谐音, 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南方小年祭品的区域性很强,例如南宁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而在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甘蔗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在南方,做年糕也是小年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传统,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南方小年 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传统习俗是什么
沐浴理发迎新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北方人总是会在小年前后理发沐浴,为新年做好准备。
南方人一般会在除夕前理发沐浴。
尽管习俗不同,但是我们对节日的期待是相同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更是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扫尘土 二十六割大肉
一周手中不得闲
随着春节的气息愈演愈烈
一家人团聚一堂
走亲戚 串朋友 聊天侃地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各家买糖瓜、祭灶,捎带着开始置办年货,春节拉开了序幕。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就是为了更好地演绎除旧迎新,把旧一年的积秽全部除掉,迎接新的开始。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说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家家为来年祈福。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人们把肉上锅炖,熟了以后,放在院子的缸里,等待过大年时吃。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家家把买来的或家养的小鸡宰杀,上锅炖。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为过年这几天做准备。
这两天是发面蒸馒头的日子,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
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做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等面食。南北方口味各异,胶东的大饽饽、西北的馓子、南方的年糕,可谓蒸蒸日上又一年。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这是整个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到处都是喜庆气氛,家家会在大门上贴出大红春联,贴门神,屋里屋外还要贴上挂钱、福字,晚上还要守岁……
无论是怎样的小年习俗
都有着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
代表这新的一年重头开始 忘却烦恼
希望你们也能以崭新的心态迎接新年
在即将来到的新一年新年吉祥 甜甜蜜蜜!2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饮用的酒和春节吃酒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春节饮用的酒和春节吃酒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