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人七月半过十四还是十五 客家人为什么过七月十四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客家人七月半过十四还是十五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客家人为什么过七月十四和客家人七月半过十四还是十五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客家人七月半过十四还是十五 客家人为什么过七月十四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七月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然而,客家人的“中元节”、“七月半”却大多不是农历七月十五,而是比之早一天的农历七月十四。明明是七月十四,却又称“七月半”,此为何也?
客家人过“七月十四”的风俗,有这样的说法:
一说是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南下,暴虐乡民。当时,客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恐,但又恰逢“中元节”在即,于是,就在元兵到来之前的一天把节给过了——祭祀祖先、普度亡魂,以避兵扰。从此,客家人就习惯于七月十四这天过鬼节了。
客家人明明过七月十四,却为何又称过“七月半”七月半传说
有关七月半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而在中元时则普渡孤魂野鬼。
道教中元节法事
目犍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与中元节颇有渊源的“烧包袱”传统习俗
七月半(鬼节)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原因是客家人十分尊敬祖先,它完全符合我国儒家的核心思想“礼”和传统的孝道思想。对于祖先的逝世,客家先人们认为“形灭神不灭”,灵魂还活在世界上。于是他们在道教和儒家的节日上,增加对祖先的祭祀内容,并把它演变成为具有客家特色的“七月半”节日。
客家七月半习俗
客家人过“七月半”,既为祖先准备丰富的祭品,实际上也是为全家人准备了佳肴。节日里,祭品除了猪肉、鸡、鸭和粉干外,还有“浆丸子”,他们用糯米碾磨成粉,炒熟后加水并加入红糖或白糖揉匀,用手做成棒状或捏成圆形,有的还用模具拓上各种花纹,蒸熟后先供奉祖先及各路神仙,然后全家人享用。
吃鸭肉
在客家地区,过中元节流传着一个重要的习俗——吃鸭肉。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着一个古老的说法:每至中元节,地里的果实已经陆续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这天,客家地区的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准备丰富的美食,隆重庆祝这个即将迎来丰收的日子;并要祭祀先人,向先人汇报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大丰收。
祭祀祖先
中元节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须选用鸭子代替鸡作贡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先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如此,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先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祭祀祖先
为什么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计其数,于是这座桥就会变得拥挤,“使者”甚至无法过桥。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先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会将其“散福”(即食用),据传食用鸭肉还能驱魔辟邪,所以便留传了在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
放河灯
部分客家地区还流传在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僧人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
放河灯
相传这一民俗源于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将其从中原带到了南方。当时,客家先民经连年的战乱长途的跋涉来到南方地区定居后,为了追思因战乱和迁徙中故去的亲朋好友,每逢中元节便邀请僧人超渡亡灵,由飘飘悠悠的河灯带去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在客家地区,中元节是忌放鞭炮,据说中元节上祖亡灵返阳享供,如放鞭炮有驱逐之意,故不放鞭炮。
煮豆腐
这是客家人少不了的一道菜,他们喜欢用石磨磨自家种植的优质黄豆做豆腐。做豆腐是一件复杂的技艺,打浆、火候和放石膏量都很讲究。豆腐做好后用刀切成薄片,放进锅里,淋上菜油,用慢火加热,几分钟后即可祭祀和食用。
薄荷茶
客家人过“七月半”时,要采几片新鲜薄荷叶,放进擂钵捣烂,再加入沸水、调料即可,祭祀后随手端起一碗,一饮而尽,既清凉又解渴;除外“七月半”客家人还会做炒米、炒豆子吃。
薄荷茶
舞“稻草龙”
旧时,客家人过“七月半”还有舞“稻草龙”的习俗,整条龙全用稻草做成,完工后龙身上遍插线香,而在龙头、龙身、龙尾的中间则分别点一根蜡烛,这种“稻草龙”在节前就须制作好,一般是七节或九节,插上竹竿就成了,七月十五夜里,孩子们举着“稻草龙”挨家挨户串门,索要线香蜡烛,村民们纷纷送给。
舞“稻草龙”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什么意思
处暑时候的阳光是很温暖的,空气比较干燥,这是因为处暑这个时候有冷空气过来,风会比较大,所以空气中的含水量不高,加上这个时候没有怎么下雨,所以大多数人的嗓子都会不舒服,可以吃一些枇杷膏来润嗓子,对于阳光可以适当的遮阳,这个时期开始凋零的植物也逐渐结果,慢慢的走入收成的时候,是值得庆祝的时刻。
处暑微风阵阵凉,葵花朵朵向阳光的意思 处暑的阳光特点
处暑微风阵阵凉,葵花朵朵向阳光的意思
处暑过后,因为天气的回凉,所以会有阵阵的清风,但是这种风是冷空气的回流,炎热的夏季还没有结束,反而会形成一种燥热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秋天有一种闷热和燥热的感觉,在我国,冷高压的控制下,干燥的冷空气率先占领了地面,但明亮的阳光却会吸引大部分农作物以及植物,类似向日葵这样的喜光植物,会更适合在这个时间追逐阳光生长。
处暑的阳光特点
处暑过后,阳光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烈炙热,夏季也是即将要过去,天地万物开始凋零,空气中也渐渐的夹杂着微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的辐射也逐渐减弱,带来的高压也逐渐撤退,除了秋老虎的余温处暑,这个时节的炎热早已经不像盛夏之时,阳光虽然热烈,却更温暖。
处暑的花卉
处暑时节的代表花是桂花,其香味清可绝尘,香味浓烈而清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自古以来受各种人的喜爱,包括文人墨客们也常把它写进诗词之中,桂花有着崇高的寓意,寓意着美好,吉祥,忠贞,芳直,不屈其淡雅的花型,更是宛如一位君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喜爱,温暖,潮湿,耐高温,耐寒的植物,在这种七八月时候生长更适合。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是什么意思
因为处暑这个时候的天气,在短时期的回热阶段,所以处暑这个时候的天气是格外燥热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外出时遮阳避暑,适当的做一些防热的措施,煎一些凉茶或者是酸梅汤,才能够帮助我们开胃解暑。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是什么意思 处暑过了就不炎热了吗
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是什么意思
处暑时节,我们有传统的民俗可以看得出来,若要麦,见三白,六月不热,五谷不收,这一些描述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麦子的症状和生长的样子,只有生长出来是有白的这个样子,这一年的收成才会特别的好,所以我们可以在很多的古书之中看到这些类似的谚语引用。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
处暑过了就不炎热了吗
处暑这个时候,因为是属于夏天,所以天气比较炎热,人体的消耗也比较多,需要快速的补充能量,同时还需要消暑去热,所以我们吃的食物大多以凉茶,糖水,西周为主,甚至有以茶带水的习惯,酸梅汤也是一种特有的茶水,能够适当的帮助我们降低温度,这是因为处暑过后,天气受冷空气的影响变得更加干燥,而夏天的暑热却还没有完全消除。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的谚语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热熟谷,粒实鼓。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十日忙割谷。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客家人七月半过十四还是十五和客家人为什么过七月十四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客家人七月半过十四还是十五和客家人为什么过七月十四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