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份大事记 十一月份大事记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十一月份大事记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11月份大事记和十一月份大事记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昭和的纪事
昭和41年(1966年):日本总人口突破1亿人。伊奘诺景气。 昭和43年(1968年):12月10日、三亿日圆事件。日本各大学所组成的全学共斗学生运动激烈化。 昭和44年(1969年):东名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东京←→神户间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昭和45年(1970年):3月14日-9月13日、日本万国博览会举行。3月、淀号劫机事件。11月25日、三岛事件。 昭和46年(1971年):7月1日、环境厅设置。 昭和47年(1972年):札幌冬奥举行。2月19日、浅间山庄事件发生。3月15日、山阳新干线(新大阪站~冈山站)通车。5月15日、冲绳返还。9月29日、发表日中共同声明。 昭和48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昭和50年(1975年):3月10日、山阳新干线(冈山站~博多站)通车。 昭和51年(1976年):洛克希德事件,导致首相田中角荣被捕。 昭和53年(1978年):签订日中平和友好条约。 昭和54年(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昭和57年(1982年):6月东北新干线(大宫站~盛冈站)、11月上越新干线(大宫站~新潟站)通车。 昭和58年(1983年):东京迪士尼乐园开园。 昭和60年(1985年):日本电信电话公社、日本专卖公社民营化,日本电信电话(NTT),日本烟草产业(JT)成立。筑波科学博览会举行。8月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9月五大工业国签订广场协议。 昭和61年(1986年):5月第12届G7峰会于东京举行。 昭和62年(1987年):日本泡沫经济(平成景气)。国铁的分割民营化、JR成立。 昭和63年(1988年):3月青函隧道、4月濑户大桥开业、里库路特事件。 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登基,1月8日起日本改年号为平成。
合校纪事
1
工作近30年,期间经历了两次合校,一次在22年前,一次在16年前。
22年前的合校是在1996年的11月,当时,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也正是因为这场给人感觉永没终结之时的雨,才使市委市政府下了立即将位于某县城的我们学校搬迁到市教育学院合并办学的命令。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管学生毕业分配的学生处处长说有两家单位我可选择,一家是某农业大学,一家是位于某县城的一所师范学校。对这两家单位,我当时很难取舍,因此犹豫不定。处长看出我的心思后说,去前者很可能去它们的附中,去后者那就是去一所中专,在中专教书和在中学教书还是有些区别的,而且这所学校将来要搬迁到市里去。听了处长的话,我便选择了后者。去报到的时候,校领导也说,学校将来要搬迁到市里去,目前的条件比较艰苦,但这是暂时的。校领导的话使我心里暖暖的,他能这样给一个新入职的人透露学校未来的情况,真令人感动。再加上我一想起那位处长的话,觉得学校将来的情况一定会很美好。我于是给校领导表态说,我不怕艰苦的,这里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自从我参加工作,听到大家议论学校搬迁的事情,一直议论了五年。
1995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的校长被调到市教育学院当院长,但他仍然是我们的校长。他和我住在一个院子里,由于他爱人没调过去,所以他每周回来后,我都能见到,能经常听到他和别人说学校往市上搬迁的事情,他就是被市上调过去做搬迁准备的。但学校不再往市西边的电视机厂附近搬迁,而是搬往教育学院。那时,市教育局正在教育学院盖着一栋家属楼和一栋筒子楼。大家一听和自己几年来一直议论的情况不一样,于是就问领导,不是说在市西边另建校办学吗,怎么让我们和教育学院合并办学?领导说市委市政府原来确实想另外择地建校,但几年来,全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摸索出整合学校的新路子,市上可能受此启发,便借鉴了全国很多地方的经验才产生了这个打算。
1996年暑假的时候,教育学院内修建的两栋楼已经竣工,有资格住家属楼的双职工以及解决了家属户口的教职工就去装修分给自己的房子。没资格住的是我们这些妻子或丈夫在当地一些单位工作的教职工,我们将来去住的地方是新盖的筒子楼和教育学院的旧筒子楼。
8月20日之后,和往年一样的暑期学习照常举行。学习期间除了听领导念报纸,就是学习《教师法》等教育法规政策,期间也没说学校搬迁的事情。学习结束后,就是正常开学及和以往一样的上课、上操、升旗、开会、过日子等。
10月开始,天断断续续地下起雨来,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到11月份,雨还在下,没完没了的样子。有人说雨这样下下去,有几间危房可能会出事,并说学校领导也很着急,负责行政工作的领导不时给上边汇报着情况。
11月1号,学校突然接到了市人民政府下达的搬迁合并命令,即我们学校搬迁到市教育学院合并办学,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办学模式。另外,市上命令冒雨搬迁,不得推迟。原因是连绵的秋雨几乎让几间做实验室的厦房都要塌了,如果房真的塌了,如果房塌的时候学生们正在上实验课,那么这事故责任谁也负不起。于是搬迁就紧急进行了。
11月4号,市上派来的十几辆大卡车鱼贯进校了,它们中有的装公物,有的拉私产。拉私产的一家一辆车,有些人家东西多,车上被装得满满的,有些人家东西少,只装半车。在这些车出发的时候,学校周边村子里的一些人冒雨来送行,或是看热闹,期间也能听到几家开商店、开澡堂的店主们的抱怨声:学校在这里办得好好的,却突然搬走了,上面胡折腾个啥?大家心里明白他们是对学校搬走后生意可能会惨淡的担忧,因为平时学生们多在他们那里买东西,洗澡,贡献很大。另有一些人是来捡漏的。但他们几乎连一把扫帚都捡不到,因为装车的时候,连最没用的东西都装上了,这些东西是公家的,不可随便舍弃。于是拉公物的车,便将很多没用的东西拉到了教育学院,然后被堆在一个空地上,如山如丘。它们一直没被利用,渐渐地烂的烂,坏的坏,失踪的失踪,终于不知所终。私人的东西他们也捡不到,因为教职工多为本地人,他们基本上把用不上的东西拉回了老家。
车队出校门的时候,我记得是排着整齐的队列出去的,其浩浩荡荡的阵势非常壮观。车队从县城穿越而过的时候,街道上的有些人放了炮,后来才知道放炮者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放炮是庆贺自己的母校乔迁到了一座真正的城市,从此不再在一个逼仄的、环境安全等很差的地方办学了,而且迁校后,校名也改了,这对他们来说是长久以来的期望。
我被安排在11月7号搬家,是最后一批搬迁者,原因是我当着班主任,我班学生中的男生在这一天担任给车装东西的任务,我得组织他们装车。我的东西只占据了卡车的一半空间。然后,司机就完成任务似地把车向东开去。一路上,他很少说话,神情有些高傲。我看他说话也像完成任务似的,于是就不和他说话了。我默默地看着新修的连霍高速两边的风景。这是当时所有人见到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平坦、宽阔、笔直,车行之上有一种飞翔感,内心里深深感到国家确实强大、富裕了。
到了市教育学院之后,我才知道早搬来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优先占用筒子楼楼道里的空闲之处,把单间房里放不下的东西放下,或者利用那儿做饭。但我来时,楼道里的空地早被利用了。我的对门是一个老教师的儿子,他在门口放了张大桌子,使我更没有放屋内放不下东西的地方。
安顿好以后,从这天起,我每年都会想起11月7号这个日子,至今已经想了22年,因为这一天是我从一个县城来到一个城市,从此要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日子。
然后,大家就串门,主要是住在筒子楼上的互相串,了解房号、位置。
我们的学生和教育学院的学员住在同一栋楼上,只是楼层不同。学生们有700多人,教育学院的学员有100多人。我斜对门的房子是教院一位教师的,他因为是一位教授,除了住着一套单元房,还在筒子楼上有一间房,应该是学校给他的特殊待遇。一次,他来这间房里后,激动地给我说:你们的学生一下子来这么多,给学校增加了不少人气。以前,校园里人很少,实在不像个学校,进来一只狼都没人断(方言,撵、赶的意思)。这句话我记得很牢,一直忘不了。
我们的学生每天要上早操,以前在老校区的时候还要在每周星期一早上升旗,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来教院后,由于没有一个可以升旗的地方,所以取消了,但因为有操场,所以早操必须上,也是雷打不动。
不久,学校挂出新的校牌,和教育学院的牌子挂在一起。但没多长时间,牌子却不见了,不知何故。
来新学校后,感受最大的是,学校的管理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以前的管理完全是中学式的管理,早操必上,每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会必开,领导念报纸、念文件,学校办公室的必点名,各教研室每周也必开会。但到这里后,一直到2002年5月份,几乎没开过会,点名更是没点过,有课的上完课后基本上各干各事,学校里的事全凭自己去教学办公室打听,当知道有什么事了就提前自行安排、调整,没什么事了就各人干各人的事,有些人在校园里和家属买饭,有些人去外校兼职上课挣钱,有个别的在校内外开商店或摆摊买菜。
另外的感受就是筒子楼在冬季的时候太冷了,比我们原来在老校区住的平房冷多了,平房通气好,可以生煤炉子,烧散煤取暖,但楼房上的房子却不行,虽然我们在屋内用蜂窝煤驱寒,但它的效果不是那么好,主要是不敢让它散热,害怕煤气散不出去而中毒。那几年,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人因为在屋内取暖而被煤气毒死的事情。这种挨冻的日子一直捱到1999年左右才解决,学校给我们筒子楼架设了暖气管道,那年的冬季是我们第一次过得比较幸福的一个冬季。
1999年9月,我去省城一所大学进修,一年后,进修结束,然后继续上课,但一周只有八节课,于是到其他学校兼职挣钱贴补家用。
2000年开春之后,学校后边即现在的锅炉房处开挖起了地基,说是要给住在筒子楼的教职工盖住宅楼,大家激动不已。我好几次去工地看过热闹,地基挖了十几米深,还挖出了文物,记得见过工人们挖出的陶罐、陶猪等。有人说除了这些,还挖出更值钱的文物,但很快被文物部门带走了。
地基大概挖得可以进行浇筑的时候,有好多天却不见了工人,一个偌大的坑被撂在那里,成了小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他们在坑里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不久,坑里和坑边的大土堆上长出了荒草,雨水不断滋润它们,那儿渐渐地荒了起来。
很多人都不明白,地基挖着挖着为什么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停了很长时间。有人说由于资金不够,不建住宅楼了;有人说,那地方不适宜建楼,所以停了。
2
2002年的春季到来不久,大家说,学校又要和西边的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由于没有官方的通知,所以很多人半信半疑。但不久,学校操场上来了一帮人,他们在那儿用洛阳铲在钻探文物,然后很快把操场挖得到处都是大坑,现在的2号教学楼西头那儿的坑很大,说是发现了一座古墓葬,里面掏出了很多文物,东头和现在的1号教学楼、3号教学楼下面也发现了几处古墓,但这些地方都不是教育学院的地盘,而是附近村子的耕地。印象中,这些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的,多是荒草。地的前面也就是现在的艺术楼及“鼎成天下”东边以及东门里面靠东北一带是一家水泥预制板厂,污染很大。
文物勘探和挖掘的速度很快,结束之后,立即就有建筑队开拔进来,然后大兴土木,建造起1——3号教学楼。当时,三座楼的修建速度很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大家从八十年代起就听人说过“深圳速度”,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深圳速度”到底有多快,当修这三座楼的时候,才知道了它的速度。
当东边的教学楼在快马加鞭地修建的时候,2002年4月的一天,我们被通知去西边隔壁的师范专科学校开会,当然大家都知道开会内容是宣布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以及我们的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师范学院的事情。
去了之后,大会在现在西边的学生餐厅召开,餐厅西边有主席台,新来的学校领导在省上来人的陪同下已经就坐,三校的领导也各就各位。我们学校有两位领导升级成副厅级领导。
参会教职员工在主席台下坐得乱七八糟,由于没有座位,有很多人从家里带来小凳子、大椅子坐着,但也有不少人可能家不在学校,没拿凳子,所以或在地上铺张报纸坐着,或坐在餐桌上,或蹲在地上,或靠墙站着。
大会在原师专领导的支持下开始了,他也说了学校条件简陋的话,然后话锋一转,说以后学校的条件会越来越好。接着,他介绍了主席台上就坐的领导。完毕后,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官员宣读了新学院领导班子的组成人员情况。接下来是新任党委书记和院长做表态发言。最后是有关领导宣读三校人员安置、分流政策。
我所供职的师范学校因为是初中专,所以在后来的分流中,近十人去学院附中当了中学教师,十多人去了几个系当了教师,其他人或被分流到各院系的教学办公室当秘书,或被分流到学办当辅导员,或被分流到后勤部门工作。我本人因为在两年多前进修过,所以被分流到中文系当了教师。
人员安排基本上结束后,2002年5月中旬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升级为本科的新学院在新修建的操场上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成立大会。那时候,现在的操场绿茵铺地,西边的看台和主席台等都崭新漂亮。省长和省委的一位副书记率领着省上的相关厅局级领导前来祝贺。省会里一些高校的领导及地处非省会的一些高校领导也前来祝贺。省长和副书记从操场东门进来时,受到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欢迎。省长鹤发童颜,和蔼可亲,副书记笑脸盈盈,仁慈宽厚,他们向师生们频频挥手致意,操场上顿时欢呼雀跃,群情亢奋,不能自己。
成立大会开幕后,省政府一秘书长主持了大会,他按事先拟订的程序让省上的有关领导宣读了国家教育部的批文,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然后是省上有关领导讲话,来宾代表讲话,学院新任领导讲话,再然后是鸣炮助兴,节目助兴等。晚上又燃放了焰火,规模盛大,光彩绚丽夺目,照亮天空,引人流连忘返,使人激动难忘。
成立大会结束后,学校的修建遍地开花,东边正在建设的教学楼仍然在马不停蹄地施工着,西边开工的8——10号六栋住宅楼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北边修建的多栋学生宿舍楼也以“深圳速度”在昼夜施工,它们西边的两座古陵丘继续被加班加点地完善美化着;校园中心地带也被用多种外来植物装扮打点着,不舍昼夜;学馨苑及其前边的秦池也被同步加紧修建着。
学院成立后,为了落实事先的统一规划,一段时间内拆除了不少建筑设施,比如位于现在电大楼北边的原教育学院的大礼堂在做了一段时间的体育馆后被拆除,其旧址上穿过了一条去现在东门的大路;后来加盖的新图书馆处拆除了一栋两层高的楼房,该楼房建于2000年左右,是给原师范学校建的教学用房,其二楼是四间教室,一楼是车库。该楼的被拆除,应该是校园内寿命最短的一座楼,它前前后后只存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2004年,电大被合并到学院后,它的所有建筑也被很快拆除。现在的“鼎城天下”稍微靠西南一带拆除了一栋电大学生的宿舍楼,该楼高为四层,单面透栏形式;再向南拆除的是电大的教学楼,该楼为四层双面楼,我曾经在它里面给电大学生上过几年课,觉得它是一座建得非常结实、质量相当好的楼,也是内部空间设计非常合理的一座楼,但因为它影响了校园东边的整体布局,所以几天之内就被夷为平地。紧挨这座楼的东南方向的是一座连体阶梯教室,它也被一起拆除。然后是南边靠公路处拆除了一排两层高的门面房,大概有二十多间,东边也拆除了不少房子。当他们被彻底清理后,修成了如今的东门及其里面的广场、道路等。
另外,现在电大楼南边那里本来是原教育学院的大门,修得很气派,比今天的南门都气派、高大,两边耳房为两层楼,但在2003年的时候也被拆除。
在2003年至2007年年底的教育部评估期间,学校的建设依然在继续进行,2003年8月底,三座新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2006年底,艺术楼以“深圳速度”开始建设,至2007年11月评估,全面竣工,里面的设备同步安装到位,评估时正式投入使用。西边住宅楼中的5号南楼被拆除,十年后,其旧址上盖起了今天高达30多层的11号楼;西餐厅后边的学生宿舍楼也以极快速度建起,和1——3号教学楼及北边的学生宿舍楼一样被称为8·31工程(即8月31日前必须完工,以利9月1号开学后使用),不过这应该是第二批“8.31”工程。西边的商住楼由南往北同时在2004年后半年开工建设并很快完工。西南角的科技苑大厦在2005年开工建设,但该工程的修建屡遭波折,建建停停,5年之后才勉强交工并被允许住人。但至今,其内墙体灰粉脱落严重,斑驳不已,却无人予以处理。
两次经历的合校至今已经20多年,回首往昔,诸多事情发生如昨。人生易老天不老,一批批过去的同事纷纷退休,有的甚至已成故人。时代在继续快速地发展,新人年年在不停地到来。变化的是教职员工、一届届学生,以及校园里的很多物,比如,十几年前安装在一些教室里的设备已经被更换,现在使用的是比它们更先进的设备;教学楼的外墙颜色也被更换,如今的显得更加庄重、大方、现代,同时也显得耐脏;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也日益美丽、茁壮。这些也说明了新旧更替的铁律却不变,任何人,任何物在这条铁律面前都显得无奈无力。
日月逝于天之上,容貌衰于天之下,白云苍狗总为常,白驹过隙不可挡。
谨以此文纪念我院建院16周年及上溯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之建校40周年、上溯师范学校历史之建校近60周年。
求欧洲文化、革命和大纪事一览表
文化:欧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欧洲史前美术体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成就,其中欧洲旧石器时代艺术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真正的艺术品。此外欧洲史前器具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被学者们称之为活动艺术。
11~17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奠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欧亚:欧洲各国在帝国主义时代曾多次入侵位于东亚的中国,现在已与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华民国在欧洲仅与梵蒂冈有邦交,但与欧洲各国均有深厚的经贸关系。欧洲各国在亚洲各地曾建立广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国拥有印度、香港、马来西亚等;法国拥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岛东部地区;葡萄牙管治澳门和东帝汶;荷兰曾拥有东印度群岛,亦即今日的印尼。也因此东南亚国家与欧洲国家的关系非常深厚,由于这般深厚的关系,今日国际关系中,欧洲对于东南亚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在曾受西班牙统治,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菲律宾,教宗所指派的枢机主教亦有政治及社会上的影响力。东北亚的日本曾与德国、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组成轴心国,现在日本、韩国与欧洲各国主要是以经济关系为主,政治上的结盟已渐次减少。
欧美:欧洲与美国虽然在文化、民风等各方面,有著浓厚的历史渊源和联系,但大致上于二十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欧洲有一种较紧密的盟友关系。在此之前,由于美洲在17世纪时期,曾是欧洲国家流放异见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国开国1786年的初期,与欧洲殖民主义者,尤其是曾经统治过美国的英国,有著对立的关系。其后由于美国和欧洲长时期实施政治互不干预的政策,两者在18至19世纪各自发展。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令欧洲元气大伤,但美国经济却有高度增长,西欧诸国均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自然靠近美国。再加上东欧诸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因而与美国关系降落冰点。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加强了除东欧外其他欧洲国家与美国的亲密度。但是在冷战结束后,威胁消失,欧洲(主要是欧盟成员国)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更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因此某些欧洲国家在九一一事件、伊拉克问题、以巴冲突等方面与美国产生了不同意见,甚至有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柢固的盟友关系还将保持不变。英国却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拢美国,与美国结成极为坚定的同盟关系,但也遭人取笑这个美国原属的殖民主几乎反倒成了美国的附庸。西班牙、波兰等在美伊第二次战争时对美国的强力支持,使得美国称赞这些国家为新欧洲,但随著恐怖份子对西班牙发动攻击,西班牙已退出她与美国间的盟约,从伊拉克撤军。
欧洲与中东:地理上,欧洲与中东是紧邻,历史上,欧洲与中东的关系一向紧张,基本上是由于两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欧洲大部份国家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东阿拉伯国家多以回教为国教。中东多个地区曾经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英国和法国的委任统治地。欧洲帝国主义统治者在区内制造民族矛盾,导致今时今日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横跨欧洲与小亚细亚的回教国家土耳其本身与传统欧洲各国的关系就非常微妙,她既终结了拜占庭帝国,现在又极渴望加入欧盟。另外,欧洲各国对于阿拉伯世界遭到美国的控制与攻击产生同情,因为欧洲亦希望得到阿拉伯国家所拥有的石油资源。二次大战纳綷德国虽曾屠杀犹太人,但仍有许多视阿拉伯人为宿敌的犹太人居在欧洲,并发挥影响力。
欧非:欧洲和北非的关系,跟她与中东的关系差不多,因为北非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国家地区。历史上,只有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曾经统治过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南部。自欧洲殖民主义兴起,非洲各地成为欧洲的殖民地,法国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属西非洲殖民地,是非洲大陆当时最大的殖民地。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争夺自然资源,情况直至19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各民族的独立运动浪潮,多个国家纷纷独立,才有所改进。欧洲和非洲亦循著经贸的方向发展。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
1517年 欧洲宗教改革开始
1521年 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出现
1555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1566—1609年 尼德兰革命
1588年 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失败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3—1868年 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1618—1648年 欧洲三十年战争,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国际关系大事年表(二)
1640-1648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3-1715年 法国路易十四在位
1644年 中国清军入关
1659年 法国和西班牙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1682-1725年 俄国彼得一世在位
1683—1699年 奥土战争
1688年 反法的奥格斯堡联盟成立,英国光荣革命
1701—1714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参战各国签订《乌得勒支和约》
1709年 俄国在波尔塔瓦会战中打败瑞典
1718—1721年 英西战争,签订《马德里条约》
1733—1735年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签订《维也纳和约》
1740—1748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签订《亚琛和约》
1756—1763年 七年战争
1775-1783年 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1793年3月 英、普、奥、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5年 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波兰灭亡
1796年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
1798年 拿破仑远征埃及,英、俄、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 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执政
1801年2月 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
1802年 英、法签订《亚眠和约》
1804年 拿破仑加冕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帝
1805年 英、俄、奥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6年11月 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推行大陆封锁政策
1807年7月 拿破仑与沙皇来历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会晤,法国同俄、普签订《提尔西特条约》
1808年3月 法国入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战争开始
1809年4月 英、奥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812年 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
1813年3月 英、俄、普、瑞典、西班牙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4年
4 月6日 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
9月 维也纳会议开幕,战胜国重建欧洲秩序
1815年
9月 俄、普、奥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11月 法国与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
1818年 亚琛会议
1820年 特洛波会议
1821年 莱马赫会议
1822年 维罗那会议
1823年 美国提出“门罗主义”
1827年 英、俄、法签订《伦敦条约》
1828-1829年 俄土战争,签订《亚德里亚堡条约》
1830年 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1832-1834年 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
1834年1月 英、西、葡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840-1842年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1846年 美墨战争,美国吞并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法国、普鲁士、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等国爆发革命
1851-1864年 中国太平天国革命
1852年 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3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迫使日本向西方开放
1854年
3月 克里米亚战争开始
3月31日 日美签订《神奈川条约》
1856年2月 克里米亚战争交战国签订《巴黎和约》
1857年5月 印度民族起义
1859年 苏伊士运河开工(1869年完工)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意大利统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864年 普奥联军向丹麦开战
1866年 普奥战争
1868年6月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年7月 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1月18日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国统一
1873年10月22日 三皇同盟成立
1874年 中日签订《北京条约》
1876年2月 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10月7日 德奥同盟成立
1881年6月18日 三皇同盟重新订立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11月份大事记和十一月份大事记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