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基本的知识点,能不能悟到真理 周易能学到什么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周易基本的知识点,能不能悟到真理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周易能学到什么和周易基本的知识点,能不能悟到真理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周易基本的知识点,能不能悟到真理 周易能学到什么
周易是咱们要毕生学习的,肯定不能以为自己能够悉数弄懂周易,咱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可是这一点点对咱们每个人的终身都很重要。《周易》是才智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能够说都是充溢才智,只不过咱们有没有这个才能,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阐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瑰宝”。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还有许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通晓《易经》的。
《周礼·春官·大卜》云:“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归藏》、《周易》这三种书或许都是以六十四卦卦爻的结构及其改换,表象事物的存在方式与开展态势,“动”感十足,因而统称为“三易”。其中《连山》据传是夏朝的易书,《归藏》是商朝的易书,《周易》便是周朝的易书。《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形像山,两山堆叠,故称《连山》(一说,神农又号连山氏或列山氏,因以为名)。它反映的应是上古先民“穴居野处”,靠山吃山,以狩猎、捕鱼为首要生产方式年代的日子、思维情况。《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坤形像河川大地,有平顺的特色,代表女人;大地博纳广容,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故得此名(一说,黄帝号归藏氏,因以为名)。它反映的应是前期农业社会人们的日子、思维情况,也是母系为尊年代的特征。《周易》改以《乾》卦居首,乾为天、为健,代表男性,以《乾》卦为首,阐明周朝已由母系社会开展为父权社会,反映了年代的变迁、演进。后来《连山》、《归藏》易散佚失传(仅在古书中保存了一些零碎数据),剩余《周易》一枝独秀,所以典籍中经常用《易》称代《周易》。
关于《周易》的名义还有些其他解释。比如说周为“周普”,即广泛广泛,“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之意(郑玄《易论》)。又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纬·乾凿度》、《易论》)等等。那些都是汉人研《易》的领会心得,反映了易道广博精微的若干特色,可是,却并非《周易》得名的本意。
孔子(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马王堆汉墓帛书·要》),说:“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能够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并对门下弟子教学过不少研读《周易》的见地和心得,人们据之辑缀成文,其中七种共十篇(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广泛撒播,汉时称为“十翼”(翼是羽翼、辅助正文之意),成为最早一批注解、评释、导读《周易》的著作。
易经易传
由于孔子晚年重《易》,精心研《易》,《周易》成为儒家传习的首要经典之一,因而被尊为“经”,名《易经》,在战国时开端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六经。“十翼”既是辅助阅读经文之作,所以称为《易传》(传,仄声,zhuàn,有诠释、疏解之意)。汉朝独尊儒术,《周易》便扩大至包含了“经”、“传”两部分内容。其中《易经》便是六十四卦卦形与卦爻辞,即本来的《周易》;《易传》便是指《彖》、《象》等七种(共十篇)注《易》解《易》之作。由近年考古发现得知,这类注《易》解《易》的作品其时还有不少(例如一九七三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便另有《二三子》、《易之义》、《要》、《缪和》及《昭力》等好几篇),仅仅运气欠佳,未得流转于世罢了。
咱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便是《周易》。“周”字自身有三层意义,第一是周全,它写的东西十分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六合之道,改变的规则,便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易”字也有三层意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维,便是变易,它以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改变之中, 里边有许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改变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改变。”“是故正人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略,可是咱们做事情的时分,许多事情咱们是在不断地复杂化。《易经》把“简略”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全国之理得矣,全国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知咱们,只要简略的,咱们才会亲近它,只要简略的,咱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改变,但不是乱变,会遵守必定的规则,这种规则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则,什么事都会改变,这便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大众日用不知;故正人之道鲜矣!”在咱们日子傍边,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可是咱们普通人,普通老大众仅仅日用而不知;全国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六合之道,没有一点复杂,每天太阳升起来,晚上落下去,这便是六合之道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讲规则,所以学《易经》,必定要读熟,要把《易经》的书全文读熟,先树立易德,没有易德的人不要学《易经》。 就像一个练武功的人一样的,练武功的人首要注重的,是武德,没有武德不要练武功,练武练得很好,练成采花大盗的许多。咱们在《易经》里挑几句话,给咱们解说,让咱们领会一下《易经》蕴藏的道理。 咱们读《易经》时,首要读到的这四个字叫做“元、亨、利、贞。”许多人弄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开端就给难住了“元、亨、利、贞”便是六合改变的规则,便是万事万物改变开展的规则。现在许多成功的人,只要有些成功的,就到处做陈述,告知咱们他们成功的经历。所有这些成功的人,讲来讲去都不过是讲这四个字,那便是“元、亨、利、贞。”
“元”是万物的开端,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生。”所以“元”,便是讲开端。那么什么样的开端才好?《易经》告知咱们“元者,善之长也。”咱们的开端,要保证是善增加的方向,所以有句话叫做“正人慎始”,咱们的开端必定要特别当心。《易经》告知咱们,只要善增加的方向才是好的开端,才是咱们要的开端,如果是恶增加的开端,那肯定是不允许的。
“亨”又是讲什么呢?讲开展,什么样的开展,才是咱们要的开展呢?《易经》讲,“亨者,嘉之会也。”能够把嘉会合过来的开展才是咱们需要的开展,所以“元、亨”都是讲以善、以嘉为根底。
“利”是什么呢?咱们做任何事,不能不考虑到利益的问题,利便是取用的准则。所谓“正人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样的“利”是咱们能够要的,什么样的“利”是咱们不能要的,《易经》给了咱们这样的取用准则。告知咱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分,在咱们的人生傍边,都会涉及到利益,要有一套取用的准则,这个“利”不是随意的“利”,必定要树立在义的根底上。
义,便是正义,是利益他人的、利益社会的,这叫做义。 这便是六合的改变法则,“元、亨、利、贞”,首要留意你的开端,然后留意你的开展,再留意你的取用准则,坚持正义,不断地努力。易经是一部十分古老、十分奇特的经典。在咱们的眼中,或许都觉得这部易经太难了、太神秘了。十分多的人想学习,可是无从下手,只觉得这是一部天书。
首要,《易经》十分的重要,在咱们我国,她有许多的美誉。在咱们的文字里边,处处隐藏着易经的才智,告知咱们易经的重要性。
其次,《易经》不是一、二个人写的,它是集体创作的,并且不是普通人的集体创作,而是圣人的集体创作。它的能量十分的足够。身为国人,咱们应当十分的骄傲。 《易经》的价值,咱们有四句话来描述。第一句叫“群经之首”。在咱们国家,所有的书中,没有一本书有这样的美称。咱们从易经初学入门的视点解惑一下群经到底有多少经呢?
第一,根底类的经典。咱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所谓根底类的经典,便是教你怎么做人的。小孩的培养跟盖房子一样,第一步,打地基。根底类经典也便是解决一个人的地基问题,怎么做人。
第二,结构类的经典。解说世界六合之道改变规则的,易经初学入门首当其冲便是《易经》,还有《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咱们列在这里的已经包含了儒道医佛四家的经典。咱们也不讲这些经典有什么用处,咱们只想象一下,假定咱们自己从小就把这些经典读完了,想想咱们现在会是什么状态?那假定咱们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这些学进去, 又会是什么状态?
第三,装饰类的经典。如《唐诗》、《宋词》等。阐明易经重要性的第二句话,《易经》是“文明之源”。咱们的文明,首要包含“儒释道医”。《易经》里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所以咱们做正人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释教劝人向善的思维,便是出自《易经》 儒教里边讲的五伦联系:“群臣、父子、配偶、兄弟、朋友。”在《易经》里边,咱们同样看得到这样的描述:“有六合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配偶,有配偶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这里不只是讲五伦,并且是讲五伦的来源,儒门注重的五伦联系,显然源出《易经》。
易经初学入门《易经》有一个家人卦,专门讲家庭的联系:“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现在咱们许多不知道这个道理:女人是主内的,男性是主外的,可是现在许多家庭颠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内。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它后面还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全国定矣。”
所以咱们建议教育孩子要不离家庭。由于许多人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交给他人教,反正有钱嘛,把他送走。 自己想一想,十几年都不跟你在一同,一同日子,一同生长,你只不过给了他钱罢了,你根本没有承当教育的责任。一个家庭里,没有小孩是不成家的;父母没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没有父母,孩子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咱们建议要有“家道”。 而“家道”在我国文明里边,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学》里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
周易的性质,包含有卜筮与哲学
《易传》反复强调,《周易》的阴阳哲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纯粹理性的认识,而且与人们的决策管理活动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实践功能。《系辞》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所谓“开物”即开达物理,“成务”即成就事务。这是认为,《周易》是一部“开物成务”之书,其中的易道囊括了天地万物之理,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开通人们的思想,把这个易道用于处理实际的事务,就能通权达变,决断疑惑,采取正确的行动,做成一番事业。《系辞》进一点阐述这个思想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谓“神”即阴阳变化神妙不测的客观规律,“几”即阴阳变化的苗头,吉凶祸福的先兆。这是认为,《周易》这部书,其根本之点在于“极深而研几”,教人深刻地掌握阴阳变化的客观规律,用来指导主体的行为,使之达到随机应变、应付自如的神化境界。当人们有所行动,有所作为,面对着复杂变幻的客观形势而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之际,只要向《周易》请教,就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因而《周易》这部书把认识客观规律和人们对这种规律的利用两者结合起来,指导人们根据形势的变 化采取正确的决策,实质上是一部“开物成务”、“极深研几”之书,也就是一部关于决策管理之书。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决策管理的思想,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蒙昧阶段就已经有了萌芽。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极为低下,所掌握的知识也很贫乏。他们为了实践上的需要,迫切关心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于是通过卜筮来预测吉凶祸福,做出估计和决定。虽然卜筮属于一种幼稚的宗教巫术,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环境,但是表现了早期人类试图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主体行为的努力,其中包含着决策思想和管理思想最初的萌芽。大约到了殷周之际,人们把卜筮的记录再加上一些以客观环境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汇编成书,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解答诸如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论之类的问题。因此,《易经》这部卜筮之书,就是一部以巫术文化为背景的决策管理之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维水平提高了,所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能够把客观环境看成一个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的大系统,并且探索出支配这个大系统的根本规律是一阴一阳。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人们扬弃了《易经》中的宗教巫术,而发展为《易传》的哲学思想。但是,《易传》作为一部解经之作,并没有否定卜筮,只是站在阴阳哲学的高度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易经》的那种把认识与行为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是被完整地继承下来了。因此,《易经》和《易传》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代表的思维水平不同,但就其用于决策管理的基本性质而言,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
汉代以后,易学分化为“两派六宗”。历代的易学家,无论是属于何派何宗,都把《周易》看做是一部决策管理之书,并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需要来发挥其中的决策管理思想。比如汉代的易学认为:“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则阴阳和,六律调,风雨时,五谷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魏晋时期,阮籍作《通易论》称《周易》为变经,认为其中所讲的变化之道是决策管理所必须遵循的规律。“顺之者存,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故犯之以别求者,虽吉凶必;知之以守笃者,虽穷必通。”宋代是易学研究的繁荣时期,各家各派的易学都致力发挥《周易》安邦定国、经世济民的决策管理思想,强调《周易》的实践功能。比如胡瑗称《周易》为“明体达用”之书。李觏认为,《周易》的主旨在于“急乎天下国家之用”,“君得之以为君,臣得之以为臣”。欧阳修指出:“六经皆载圣人之道,而《易》尤明圣人之用。吉凶得失动静进退,《易》之事也。”程颐指出:“《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杨万里在《诚斋易传》中进一步指出,《周易》不仅讲“变”,而且讲“通变”。“变”是就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言,“通变”则是指人们主观上的应变之方。客观事物的变化,有得有失,有治有乱,并不尽如人意。圣人为此感到忧虑,从管理的角度研究使现实符合于理想的通变之道,这是作《易》的根本用心所在。这种通变之道能够启发人们的智慧,指导人们的决策。“得其道者,蚩可哲,慝可淑,眚可福,危可安,乱可治,致身圣贤而跻世太和,犹反手也。”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十分推崇《诚斋易传》。他在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之际,仍然抽出时间热心地研读,从中汲取决策管理思想,指导自己的改革事业。他在《答胡剑西太史》的信中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说:“弟甚喜杨诚斋《易传》,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窃以为六经所载,无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张居正所说的“涉世妙用”,就是杨万里所说的“通变之道”,也就是《系辞》所说的“开物成务”、“极深研几”,总的意思都是指蕴含于《周易》中的博大精深的决策管理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作为一部决策管理之书的基本性质为历代的易学家所一致认同,其中的思想精髓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和发挥,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式的管理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拥有一系列决策管理的操作原则,而且提炼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学基本原理,并发展出了一种体现着东方智慧的管理哲学。易学管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反复锤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遗产,发掘出其中属于全人类的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使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继续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易经知识,我们究竟知道它多少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易经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
我们为什么把《易经》叫作天人之学?其实跟河图洛书的传说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在黄河滚滚的水流当中,会突然出现这么匹很奇怪的龙马,既不像龙也不像马,它的肚子旁边有这些记号是谁弄的呢?后来又说,这是老天给我们的,也就是我们后来讲的“天垂象”。老天在很多地方都予以垂象。而且还生怕人看不懂,便干脆弄了些更奇特的象,以便让人们更方便地看出来。
果然世人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不是一般的现象,一定有很特别的意义要好地去悟。白点里面好像有一、有三、有五、有七、有九。这都是数。所以,我们从象里面就找到背后那个数字了。一、三、五、七、九是奇教,是阳数,也叫做天数,所以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黑点是二、四、六、八、十,刚好就是偶数,是阴数,也叫做地数,所以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越看越有秩序,用现在的话来讲,越看越有它的系统跟逻辑。一定不是随随便便弄出来的,是老天有意要告诉我们一些大道理。
我们再把整体的河图看一下,一跟六是一对,二跟七是一对,三跟八是一对,四跟九是一对,五跟十是一对。而一跟六相差五,二跟七相差五、三跟八相差五,四跟九还是相差五,五跟十当然也是相差五。每个地方阴阳相差的数都是五,所以五摆在中间,五就变成整个河图的核心,也是《易经》的核心。
通过河图的象,我们看到了数。但是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河图歌中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不禁使我们困惑,天一为什么会生水?地六又如何能成之呢?
看到这里我们就悟到,原来象也不是最初的东西,数也不是最初的东西,最初的东西就是气。比如人一生下来,一口气不来就完了,什么都没有,人活着也是一样,活着就是一口气而已。所以为什么中国人到最后都讲要争气、要争气。因为气到哪里数就到哪里,气到哪里,气数一成,那个象就出来了。
我们常常讲气象万千,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气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孔子讲得很清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气在天叫作象,在地就叫做形。形是比较偏重于物质方面的,象是比较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它是能量的东西。我们看天上,除了气象以外还有别的吗?没有了。如果天上有物质,一定会通通掉下来,说不定还会伤害到人。而地上差不多都是物质,如果变成气的话,就升到空中去了。
地上的物质会变成气,然后升到天上变成象,象再下来……这样就构成天地之间的循环往复,我们人类才有办法生存。我们都知道天垂象时时刻刻都有,但是最具体的是什么呢?就是河图洛书。河图从哪里来我们不知道,龙马到底有没有也不知道,反正我们把它看成天垂象应该就可以了,天垂象就是老天把河图洛书给人类展示出来。它所表现的不是文字,当时哪里有文字?有文字人类也看不懂,它就是一个数。
数又从哪里来?怎么会有数呢?数由气来,所以叫气数。三国时代孔明想尽办法要火烧上方谷,终于把司马懿父子诱进了上方谷,司马懿都知道完了,今天一家人都要死在这里。但是顷刻之间老天下起了暴雨,雨量之大,把所有的火瞬息之间就浇灭了。诸葛亮讲“汉室气数已尽”,就是在讲气数。
没有气,哪里有数?没有数,怎么会有象呢?所以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气有阴有阳,这是我们说的两仪。气里面有阴有阳,所以我们叫作阳气、阴气。我们每天都在讲这些,实际上都是《易经》里面的东西。这个两仪,如果阴和阳分离,那就阴归阴,阳归阳,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两仪要化合。太极生两仪叫作一分为二,两仪化合就是二合为一,这两个要同时都进行。两仪化合,就会变成金木水火土五行。
什么叫五行?行就是气在流行,没有气怎么能行呢?气代表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有方向的:大家看到水的方向是向下的,所以水就代表气向下流的那股力量;火是向上的,所以火就代表气向上冒、向上行的那股运行的力量;树木枝叶是向四面八方散的;金是由四面八方聚在一点里。一个向内,一个向外,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就四个了。还有一个就是平衡而不倾斜的土,凡是四平八稳运行的力量都叫土。所以中国人最自豪的就是我们是中土,我们是中原。这个我们要慢慢去了解。
气的运行不可能没有方向,有了方向,无论走东南西北中,还是上下左右中,都是五,所以叫五行。不要把五行解释成五种构成的基本元素,也不要解释成五种构成的基本物质,它是气运行的方向。所以宇宙万物。最初是从气化来的。什么叫气化?就是物质变成能量的过程。
气化包括什么?包括有形的质和无形的能,也就是物质和能量,它们同时存在。西方直到爱因斯坦才弄清楚:质能是互变的。其实我们《易经》老早就讲阴阳互变,阴极会成阳,阳极会成阴。阴代表什么?代表物质。阳代表什么?代表能量。一个生一个死, 一个定一个动, 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比较主张不太过于重视五行的生克。
不太重视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它不可能固定,它是一种生化作用。比如土跟什么没有关系? 没有土,水能成形吗?我们看到一个河流,看到一个小池塘, 看到一坛水,都知道它有泥土才能够成形。火把东西烧了以后就变成土了,金就埋在土里面,树木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应该是一个生化的作用,不要太过强调生克,应该比较好。
那么东南西北中是怎么配上去的呢?我们可以看看,天一生水,为什么要地六成之?大家都经常讲一个词,叫气质,比如说某个人气质好。其实天一就是气,地六就是质,这样大家慢慢就了解了。
气是从地上升起来的。太阳把地下的水变成水蒸气,然后让它上升;上升得越高越冷,阳极成阴,然后就变成水,最后就掉下来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我们中国人所有的观念都出来了。
阳气会上升,阴气会下降,所以天一生水,因为水是北方的;地二生火,所以火是南方的;天三生木,木是东方的,东方是太阳出来的地方,太阳照到,树木才会顺利地成长。
有水,有土,如果没有太阳的话,这个树木也很难活。西方多雨,凡是多雨的地方都产金。中央叫作中土。
说到人的气质,气就是阳,就是精神,质就是身体,就是阴。身体很强壮,精神自然就好了;精神好的人,多半身体也不错。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原来就这么很简单的几个点,就能让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人要读书,不是凭记忆,也不是完全凭理解;要好好去悟,要用心去悟,要不然怎么读得通呢?
至于天地,天南地北我们则很熟悉。南、北定位以后,东、西马上就明确了。天如果在下面,地就到上面去了,东就到右边去了,西当然就到左边去了。为什么国际上都讲指北针,只有我们讲指南针呢?原因就在这里,黄帝当年就是用指南针。只有中,无论怎么样,它都不会变。所以这个中央土到最后就变成《易经》里面一个不变的部分,叫作不易。万变不离其“中”,就是这个土不能改。
我们从易经之河图可以看到,东方是木,西方是金,所有东西大部分都是木性和金性的,组合成的物件就叫“东西”。而南是火,北是水,水与火则合不到一起。用火来烧水是可以的,但是要是把火和水来组合成一个物件恐怕很难,所以就不成东西。因此我们只能把物件叫东西,而不能叫南北,也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周易基本的知识点,能不能悟到真理和周易能学到什么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周易基本的知识点,能不能悟到真理和周易能学到什么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