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千年前写的易经,为何难参透人心 易经时代怎么不写了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几千年前写的易经,为何难参透人心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易经时代怎么不写了和几千年前写的易经,为何难参透人心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几千年前写的易经,为何难参透人心 易经时代怎么不写了
易经,众所周知,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智慧奇书。一般认为,《易经》源于上古时期,大概是在夏朝以前就已经存在。四五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参悟易经的智慧,但是直到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人类文明最为发达的现代社会,却仍然难以参透这部几千年以前的智慧之书,难道,智慧发达的现代人,还不如几千年以前的古人吗?
咱们现在的科技程度,已经连月球火星、甚至更遥远的宇宙都可以去遨游探索,而且人类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过程中,可以说一直在不断的进化升级,拥有的智慧和科技更是远超古人。
而上古时代,一般被认为是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古人几千年前就能够写出智慧的《易经》来,而今天拥有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难以领悟其中的智慧,是不是很奇怪?
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说上古时期是幼儿园阶段,那么现代人就至少也是大学本科毕业了,说一个本科毕业生看不懂幼儿园小朋友写出来的东西,那当然会觉得奇怪。
现代人未必比古人智慧
几千年对于人类历史属于弹指一挥间,对人类智商变化的影响微乎其微,要知道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史已经有七八千年了,人类出现的历史则有数百万年,而哺乳动物的出现更是有数亿年。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智慧和现代人是一样的,甚至比现代人还要高,因为他们吃的喝的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东西,呼的吸的都是新鲜空气,那些写《易经》等奇书的士大夫们生活优越、节奏舒缓、心思简单,因而脑子特别清灵深邃。
他们游历列国,增长见闻,闭门著述立说是展现思想抱负和政治主张,纯粹是作学问,不和金钱挂钩,研究成本很低。相比之下,现代人思想杂念太多,干什么都伴随着利益,搞研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现代科学与《易经》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体系
我们知道古人肯定看不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样,我们现代人看不透他们写的东西也很正常。因为《易经》等古代典籍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完全是两种东西,没有特定的背景环境氛围和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理解不了的。现代科学体系和哲学体系的基础主要是建立在西'科学和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讲究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特别注重实验。推崇逻辑概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知识日积月累分层次递进,整个体系逻辑严密。可以说不掌握最基础的东西,根本就弄不懂它。这和我们东方文化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思想注重经验和神秘,更多的是顺应和屈服于“天意”,理论多趋于玄学范畴,特别推崇冥想顿悟,讲求人的悟性。悟性来了,可以直接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
一些东方神秘宗教虽然也注重分阶段层次的修行,但这种修行大多指的是身体和思想执念,而非指知识的层级。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不去接受西方思想文化,不经过系统的学习,我们东方人永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创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支柱。同理,具有西方文化思想的西方人如果不用古老东方文化思想,甚至不处于那个古老年代,也不会理解东方的《易经》。因为东西方的理论体系是截然不同和不可调和的两种东西。因此,我们智慧的现代人,包括已经完全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不再接受东方文化思想的我们东方人是很难参透几千年前的《易经》的。
谁也不可能“理解”《易经》,这是《易经》的起源和内容决定的
《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哲学书,本身就是故弄玄虚牵强附会而得,相传成书于西周,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和《归藏》在汉代就已已失传,内容也无从谈起。目前只有《周易》流传下来,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
分为《经》和《传》,《周易》能够进入思想史且被称为奇书,完全是因为《易传》,《易传》相传为孔子及其后人所作,是为解释和发挥《周易》的论文集。《经》和《传》二合一后,《周易》才正式从纯卜筮之书变成了基于象数的辩证哲理之书(囊括天文、地理、科学、军事、文学和农学)。这是因为《周易》中并没有阴阳和太极等哲学概念,《易传》中才开始宣讲这些概念。而《易传》深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因此,现在一般认为,无论是《周易》还是《易传》并非出自周文王或孔子一人一时之手,而是秦汉时期集体融汇而成的作品。由于是多人长时创作而得,再加上以筮卜迷信为基础,创作者们故作神秘,因此书中糟粕和矛盾之处颇多,可以说连创作者本人也不知所云,旁人又怎么会理解?
对于不迷信的现代人是无法理解的。《易经》语言上似是而非,怎么理解都行。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就用《易经》里的一些句子,什么“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龙战于野”等编成武功招数,美其名曰“降龙十八掌”,他解释的也煞有介事,每一掌都往《易经》上生搬硬套,比如“亢龙有悔”,对应卦象是乾卦,以六条“阳爻”表示“亢”,本意是指身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说明“谦受益,满招损”、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的道理,但在金庸笔下这个“悔”字成了把掌力回收含蓄一下,这样的威力会更大,等等等等。
《易经》的语言大多显得模棱两可,难怪别人生搬硬套,而所有的解释都牵强附会,可以说价值不大,咱们现代人不理解也罢。只把它当成人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人生体会和看法可也,因为它讲得是“人心”。
实际上,也不光是《易经》之类的东方古老文化典籍在故弄玄虚,使其根本无法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实践证明传统医学也敌不过现代(西洋)医学,而传统武术也敌不过西洋拳击。前些日子浑元形意太极门掌门人马保国马大师被人三拳两脚打趴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此,我也无意贬低和否定我们的古老文化,而是实话实说。我们不要过多地沉溺于对古老文化的意淫,应该一切向前看,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涵养福报的古籍!若觉人生迷茫,便来读一读它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手捧易经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人在这世间一世,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无论为商,为政,为学,还是为人父母,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危机,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解法。
不过很多人觉得原始版《易经》上面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读的是这本原文译文对照版《图解易经》,书中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我们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在书中领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从易经出发,谈儒释道三教相通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易经被尊为大道之源。这一种观点,即使放到今天,就算有人心存疑问,恐怕也不敢公然提出质疑。可是,自秦汉以来,能懂《易经》的人越来越少。这似乎很不符合「易」的名分。「易」有三义:一曰变易,二曰简易,三曰不易。既然说她简易,人们怎么就读不懂了呢?怎么就把她发展成「玄」了呢?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摘自《系辞传》
我最初接触易经是什么时候呢?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第一次完整阅读的版本是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大学读书馆里借来的。奈何彼时我识见粗浅,兼之自身内外诸多影响,心理出了些问题,心神常常不宁,纵使读了全本,也是迷迷糊糊,没记住多少言辞,更谈不上研究了。唯有一样,坤之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句话常绕耳边,深深地刻在我心里。
易之阴阳
再后来,也时不时看些曾仕强先生的百家讲坛《易经的智慧》。看完了其中总论部分和具体解卦的乾坤至师比卦。曾先生公开讲《易经》,其中可讲不可讲需有取舍。因此他多谈「理」的部分,看上去讲了不少道理,但是讲得多了,难免有牵强附会的部分。
我也曾经用书中的方法做些简单的卜筮。每每有中的,也只知其然,不明其所以然。更多的情况,则是卦象已出,却不明其意。只好自嘲修行浅薄。
直到半年前的某一天(约2023年3月),在B站上与西南某大学的X教授辩论“四象”——他说朱子把少阳和少阴弄反了。他把四象和四季关联对应,来证明他所画少阳和少阴是对的。虽然只能用文字来评论,但为了评论,我还是认真地反复听取了X教授的辩论,并且反复地在草稿纸上画图求证。也正是这次辩论,我把自己置于整个天地之间,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了一番天地与我的关系。在某一时刻,我彷佛与邵雍康节先生、孔夫子、周文王乃至伏羲氏作了一番天人交流,顿悟「定」与「位」的真意。(注:朱子《周易本义》中八卦次序取自邵雍先生,邵雍先生是北宋理学家。)
《系辞传》开篇即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大学》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何为「定」?止而后「定」。
何者「定」?天地运行不止,而「吾」自止而「定」矣,依天地而「定」也。
自此一悟,方体悟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真意,追溯朱子,文中子,至于孔孟,莫不有证。乃至诸佛经,我完整读了《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早已背诵如流),在读到《楞严经》第三章时,即知佛言“戒定慧”中「定」与孔门《大学》之「定」同义。乃至证诸老庄,老子之「定」与「静」何尝与儒释二家有异?
自此,我不仅一下子变得可以顺畅地通读古籍文言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下字典即可通过),而且儒释道三家经典中也可以常读常有证有得。乃至《易经》更是常读常新。
自此可知,孔夫子之所以为「聖」。其言“止、定、静、安、虑、得”可谓极尽“前后次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复归于「得」,可谓知人。此为所有人开设的方便门。无论智愚贤不肖,都可以通过这条修行路径有所「得」(终点当然应当是明德至道)。
留一课题,供读者思考。除了「定」的真意相通,儒释道三家始终都在探讨一大共通性问题,不知道您是否察觉到。
另附一言后人经常能听到的话,却因常常被断章取义,恐怕早已偏离了本意——《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以上为“从易经出发,谈儒释道三教相通性”的全部内容。不要以为孔子、孟子的修养,和佛家、道家不一样,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周易是什么书,看看卜筮的概念
周易是一部讲卜筮的书。周易卜筮就是周易算卦。本来“卜”和“筮”是两种算卦的方法。“卜”是用一种特定的工具钻灼龟甲、兽骨,根据甲骨上出现的裂纹形态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在甲骨上存档备查。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大量的商代甲骨文字,就是那时“卜”的记录。所以甲骨文也叫“卜辞”。
“筮”是用蓍〔shi师〕草(错草)来算卦。据说是用49根蓍草随意分成两份儿握在两只手里,然后再按一定的要求分份儿,根据其数目组合的奇数偶数关系确定“阴”和“阳”,然后画出卦来,判断吉凶。《易经》讲的就是筮法算卦。殷人用龟卜;周人则龟卜、筮占并用。因为筮法是从西周发展起来的,所以《易经》又叫《周易》。《周易》把历史上长期累积的资料、经验加以综合、概括,使各种数目组合类型化,理论化,作为算卦的人判断、说明吉凶祸福的依据。这就是《周易》的原始性质。
《周易》的理论基础是“阴”和“阳”这样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分别用两条短线表示。一条线中间断开,画成“--”,代表“阴”;一条线不断,画成“—”,代表“阳”。这两条线就是《周易》讲卜筮的基本符号。
根据《周易》的观点,宇宙间万事万物,人世间一切现象,无不可以抽象为阴阳两大类。 比如:地为阴,天为阳;月为阴,日为阳;夜为阴,昼为阳;低为阴,高为阳;里为阴,表为阳;偶为阴,奇为阳;女为阴,男为阳等等。因此“--”、“—”两个符号可以代表宇宙和人世的一切。
古人观察世界的构成还有一个着眼点,就是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事活动。古人把这三者称为“三才”(表示天地人三界),所以把阴阳两个符号按各种排列法叠为三层,可以得到八种组合。每一种组合叫一个“卦”,八种组合就是“八卦”,再给每个卦起一个名字,就代表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它们是:
这八个卦的组合正好两两相对:乾坤两卦一个三连线,一个三断线;震艮[gen]两卦一个上二断线,一个下二断线;离坎两卦一个中间断线,一个中间连线;兑巽[xun训]两卦一个上一断线,一个下一断线。所以过去流传着一个记八卦的口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像个水盂底在下),艮覆碗(像个水碗底朝上),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这个排法是为了记忆方便。按《周易·说卦》的排法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此外还有一个按方位的排法是“乾(西北)、坎(正北)、艮(东北)、震(正东)、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
八卦各有自己所代表的自然现象。据《周易·说卦》的说法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代表关系。到后代又逐渐增加了许多代表关系。如方位、季节、人体、动物、伦理关系等等。一个卦所代表、象征的物象叫做“卦象”。八卦还可以体现各种性质:乾:刚健;坤:柔顺;震:起动;巽:进入;坎:下陷;离:依附;艮:静止;兑:喜悦。这些卦象的性质叫做“卦德”。
但是八个卦毕竟有限。为了体现更多更复杂的事物关系,后来又把八个卦两两重叠起来,成为8×8=64卦。把八卦重叠起来叫“重卦”。重叠以后的64卦叫“别卦”。构成64别卦的原来的八个卦叫“经卦”。每个别卦都是由上下两个经卦组成的。上边的经卦叫“上卦”,也叫“外卦”;下边的经卦叫“下卦”,也叫“内卦”。每个别卦的图形叫“卦画”。每个别卦的名称叫“卦题”。经过重卦,如果上下两经卦一样,卦题就用经卦的原名(如还叫“乾”),如果不同,就另起一个名称(如上坎下震,就另外命名为“屯”)。64别卦的卦画和卦题在《周易》的经文里按以下次序排列:
简单说,一个别卦就是一套符号组合。把阴阳两个符号摆六次为一组,共得64种符号组合。这就是一部《周易》的总纲。《周易》讲卜筮的全部道理就蕴含在这64种符号组合之中。 阴阳两个符号在卦画里叫做“爻[yao摇]”。“--”叫“阴爻”,也叫“柔爻”。“—”叫“阳爻”,也叫“刚爻”。每一个别卦都有六爻。在讲卦理时,阴阳两爻又各有术语:阳爻叫“九”,阴爻叫“六”。六爻中最下一爻叫“初爻”,最上一爻叫“上爻”。其他各爻从下向上数,依次叫“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如果初爻是阳爻,就叫“初九”;如果是阴爻,就叫“初六”。比如乾卦()的六爻叫“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坤卦()的六爻叫“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屯卦()的六爻叫“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余类推。
在《周易》里每个别卦都有“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卦辞是判断本卦吉凶的;爻辞是解说每个爻在本卦中的象征意义的。比如乾卦下边有“元亨,利贞”四个字,这就是乾卦的卦辞。意思是说得这一卦的人非常顺利,也就是大吉。“元”是第一的意思。“亨”是顺利的意思。“贞”是问卜的意思。“利贞”就是有利于问卜者。再下边,“初九,潜龙勿用”这句话就是本卦初爻的爻辞。初爻是阳爻,在最下边,所以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开始的时候要像潜伏的龙一样,先不要有所行动(勿用),而要等候时机。如此等等。阴阳二爻在卦画中的上中下位置叫“卦位”。卦位不同,意义就不同。
64别卦中每卦六爻,共384爻。此外再加乾坤两卦中“用九”、“用六”两个特殊爻,共得386爻。据说这386爻及其间的关系就代表大千世界变化无常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根据这些别卦的卦象、卦德、卦位,再结合当时具体情况,就可以推断吉凶祸福。推断的时候又有一套术语。如“阴”、“阳”、“刚”、“柔”等,说的是性质;“否”、“泰”、“吉”、“凶”、“悔”、“吝”、“亡”、“无咎”、“利”、“不利”等,说的是祸福;“见大人”、“涉大川”、“往”、“来”等,说的是行动,如此等等。从卜筮的角度来看《周易》,其核心部分就是如此。
春秋时代曾经“卜”、“筮”并行。因为卜的历史悠久,所以有更大的权威性。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献公想把他的爱妾骊姬立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晋献公说:“那就根据筮的结果吧!”但是负责算卦的人不同意,说:“筮法浅近,卜法才是正宗,应该根据正宗。”
算卦是一种迷信,我们不相信它。但是从文化史或文献学的角度来研究《周易》,也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几千年前写的易经,为何难参透人心和易经时代怎么不写了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几千年前写的易经,为何难参透人心和易经时代怎么不写了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