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姓的起源和历史 杜姓氏起源
你现在浏览的是一篇关于杜姓的起源和历史的精彩内容,本文拥有杜姓氏起源和杜姓的起源和历史的精彩内容发布,喜欢的关注本站。

杜姓的起源和历史 杜姓氏起源
杜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称“杜”。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姬(刘或祁)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杜国。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子孙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
春秋初年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二、相传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
三、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陆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国广东大浦县人曹传美(改名杜埃)、河北饶阳人王润象(改名杜澎)、湖南宁乡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们的子孙仍以原姓氏为姓。
杜姓迁徙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
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
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
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
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杜姓分布
当代杜姓的分布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杜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I.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的杜姓人群。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姓的起源和历史和杜姓氏起源的优秀文章,喜欢小编发表的杜姓的起源和历史和杜姓氏起源请一定要在下面浏览哦,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