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是杨筠松古法风水学术?
《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因为其用地理风水学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邵庭监等先后投入其门下学艺,均成为著名的堪舆大家。杨筠松抛弃方位本身既有凶吉的信条,因地制适合,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解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逐渐演化发展趋势,形成风水学“形法理论”,“峦头之法”。唐光化三年(900年)三月初九日,杨筠松病逝于虔州,终年67岁,葬于虔州于都寒信峡药口坝。
《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龙脉经》、《二十四山》、《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十二杖法》、《葬法倒杖》、《金刚钻》、《三十六龙》等书;《总索》又名《黍米珠歌》其书出自杨筠松秘授曾(文辿)、刘(江东)、胡(矮仙)、丰(曲脚)四徒之《金国经了谭教家》演其义而著出,坊本多种择善者录之。刘江东即刘士碗,号江东,江西会昌人,传次子刘颖及女婿谭文谟。谭,二十八世孙敦素;以子尚幼,恐失传,授孙婿刘基,信木有刘基之《跋》。
因龙择穴。杨公风水学理论著作《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人子须知》、《四大穴法》、《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等著作传世,给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留下了大量详实的文字资料与实物遗产。杨公风水学术承继了晋代郭璞“乘生气”的堪舆学精髓,强调龙、水、向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气方面注重龙气与堂气的配合,以七十二龙乘龙气为核心,乘龙气者为吉,乘旺盛的龙气者为大吉,不能乘龙气者为凶,破坏龙气者为大凶。阴阳宅的凶吉,决定于对内能不能乘得旺盛的龙之生气,对外能不能合理接纳堂局之气。杨公风水学术认为,龙气要配合阴阳宅的“坐山”,而来去之水要配合阴阳宅的“朝向”,这也是杨公风水学理论的主要法则。杨救贫在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定居期间,著书立说,授徒传艺,建宅修墓,使地理堪舆文化流传于世,供后人学习研究。
桥梁、庙宇、宗祠、住宅及坟墓以及皇宫丘陵都烙有风水学文化的痕迹历代杨公风水学的弟子正是这种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如曾文辿、刘江东(刘七碗)、黄妙应、厉伯绍、叶七、刘淼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其后,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世代相传至今。当代杨公风水学的知名学者也有很多,如曾氏一脉传承第36代弟子梁惟朝,刘氏一脉传承第37代弟子刘国胜等,均继承了杨公风水学的秘法。杨公风水学既重形势、重龙脉,又重于理气。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学术之祖师,杨公风水学也就成了赣南客家文化举足轻重的一个组成部分。赣南也就成了中国堪舆学的故乡与发源地。凡得到杨公真传的历代堪舆师大多技艺精湛。杨公及其高徒所堪定的古坟、古墓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但赣南,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各省的许多望族的族簿上都记载了他们的名字。历史是最佳的证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杨公风水学术是中国堪舆学的主流与旗帜。杨救贫的堪舆主题活动,使堪舆文化迅速传播,大量的建筑实践,使杨公风水学在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小编总结:杨筠松古法风水学术从理论上来介绍内容很复杂,但值得拜读与研究。大家不妨在闲暇之余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了解理论产生时的文化背景,或许就不会这么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