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与阴阳五行学说:中国思想文化
周易与思维方式
传(战国人解经的文字)
验算,运用实证方式研究自然物的属相性。在西方形成传统的形式逻辑学。)中国周易是整体、有机、模糊、直观,更多体现一种经验的解析。多动态考察,普遍联系。战国时期名家(如白马非马等)是早期的形式逻辑。
与、循环、封闭、形象思维方式
有机性、直观性、模糊性。
对于四书五经
《孟子》、《大学》与《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易经》,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
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与《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相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孔子、释迦牟尼谁是谁的先生?觉得好奇。于是便有如下资料:
山崩与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
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与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对于易之基本内涵
应变的大法则;
禅,道统天地人。易为道家三玄(易、老、庄)之首,也为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我们知道,中国自春秋后,文化的正统是道家与儒家,还有后来为易打败与融合的佛家,中国的禅。我们也从中看出易之基本内涵与其崇高无尚的地位。
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卦,三百八十四爻。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易同时又有与符号系统对应的一套文字系统。即“易经”①卦爻彖(六十四卦,符号系统)
地、人;任何一卦有六爻,上两爻喻天,中两爻喻人,下两爻喻地。我们可以从象,从爻辞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及规律,看出“不易”、“简易”、“变易”,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如乾卦之卦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为儒道两象之思想源头。
对于“易”中的大智慧
四时变化,指导国事农耕及战事。及至孔子作“易传”,易之作用才得到相应提升,进一步奠定其群经之首的地位,几千年来其地位从未动摇过。孔子五十岁学易,感受“知天命,无大过也”。此时易之主要功能已不是卜筮,而是讲天地宇宙社会发展趋势之规律,指导人们(圣人、君王)怎么样为事,治理国家,故有“易为君子谋,不为奸险小人谋,善易者不占”之说,因易中蕴含天地玄机,天、地、人三才,故其重要的不是占卜,而是在国家大事,民计民生,是国家战略的指导,这也是易之大智慧所在。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最为推崇的也是易。汉代魏相(汉宣帝宰相)将其作为制定国策与理论基础。宋朝宰相大改革家张居正将其作为每夜必读之书。历史上有不读易,何以为相之说。
矛盾、乃至仇恨,但解决矛盾的最佳方式是“与而解”。这十分有指导实际意义,在到国家,小至个人,我们为人为事应遵从这一至高原则。
道两家精神的运用。
取舍及做事方式。“善易者不占”“知进退、存亡、保丧,其唯圣人乎”。在天地之间,混然同处的全是我的同胞,易之书,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称天人合一,三材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与谐思想,不能破坏,人要效法自然,人类的东西是从自然界引申出来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保而不知丧,为大忌也。
对于八卦与六十四卦
「 」。「 」为奇,象征阳,「 」为偶,象征阴,此即阴阳两仪。
坤、屯、蒙
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奇数们为阳位,偶数为阴位(易中,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最下的阳爻叫初九,阴爻为初六;最上阳爻叫上九,阴爻为上六;从二至五爻将九或六放在前面)。
惕龙、跃龙、飞龙、亢龙。性命,即天命,故天道变化,各正性命,而达到保合、太与、万国咸宁..
切断,适合提高警觉,亏中有益,先损后益。
革除,改旧纳新。
感应,少男少女彼此好感,或结婚燕尔。
猜忌、离异,两情相违。
变动、震惊。
持久、万事亨通,应该安守本份,永恒不变的努力,避免妄动招灾。
勤检克己。
艰难。
《周易》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周易》其书
以符号文字表示上古朴素的科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奇书。至于它的作者,最早最传统的看法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周公旦写卜辞,孔子撰传(十翼),这是有名的“时历三古,人更四圣”故事。不过此说早已被否定。《周易·系辞》中自己就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可见当时就不清楚了。现在看来,《周易》只能看作是上古三代中国文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还有“子曰”字样,能说是孔子所作吗?
《周易》的结构与体例
简易、不易三种意思。“周”有周朝、周密之意。其内容由经与传两部分构成。《易经》是主体部分,形成于殷周之际,由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最早解说,共有十篇,统称《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挂传》,《序挂传》,《杂挂传》),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刻苦钻研,流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近人研究,《易传》大抵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周易》的基本内容
数、言。象为卦象,共六十四挂象,由八卦演化而来。数为易数或筮数,即以数字的运算变化来观察自然界与宇宙。言为经文,即卦辞与爻辞。八卦及所意味的八种物质如下:
数、言三者是统一的,象是本体,数是变化或纽带,言是说明。它们的关系如下:
流行太极图)→生两仪(阳·奇与阴·耦)→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吉生大业。
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交替变化以及干支历法时辰的演变与计算等等,并且全是象、数、言三者的统一(图片四象太极图、气候太极图)。比如下面两个图:
《周易》的基本文化观念或精神
大有卦、大畜卦时又分别说:“刚健而不馅,其义不困穷矣”,“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日新其德,就可以推动事物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趋势。这正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化精神。
厚德载物的崇德观:君子有道,法象天地,厚德载物,以德育人,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周易·坤卦·象传》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适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传上》还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天广地大,“是故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周易》法象天地,只要按照《周易》去做,就没有哪些可担心的了。这里,法象天地成了后来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天地准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厚德载物则成了儒家德治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的包容性特征,哪些文化进来都可以象宽广的大地一样载生而行。
2、4、8、16、32、64……还认为1、3、5、7、9五个奇数为天,合为25,2、4、6、8、10五个偶数为地,合为30,天地之数55,可推演天地阴阳变化,而且天圆地方,既对立又统一。然后天地大衍之数继续演变而成四时、一年以及天地万物之数。《周易》以数字运算变化构成了一个数结构的宇宙,被后世称为象数学,但影响不大,太极两仪宇宙观则对后世中国宇宙理论影响深远。
物极必反的辩证发展趋势观:由太极图、阴阳两仪与八卦构成的周易学强调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太极图、阴阳两仪与八卦的联系状态是圆形,内部两仪拧合难辩、挪让呼应,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外界面则流转光滑,它们浑然一体、相互依存又循环往复。万事万物全是如此。推动万物变化的物质力量正是阴阳两仪矛盾。如泰卦与否卦:
坤卦的“履霜,坚冰至”。《系辞传》里还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以“奸险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事在人为而不在鬼,凶吉利弊全自己怎样做。这里已经反映出了辩证法思想,它对后世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与老百姓的言行影响至深。还对兵学、武术、医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应用性、简捷性、直观性、神秘性、模糊性与灵活多样性。对事物或问题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这里以乾卦(见上图)为例作简洁说明:
亨、利、贞。
发展趋势演变到最后转向对立面的极为简洁却又极为深刻的共同规律。即潜龙→田龙→跃龙→飞龙→亢龙(《周易》里的卦分为两种,一为大阳九,二为小阴六)。这就是《周易》统合直观或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儒家与道家学说,又间接影响了佛家学说,以至于在中国文化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比如,天人合一理论,针灸经络之学,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概要
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用以说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起源。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相互制化的关系,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用图表示如下:
阴阳五行学说历史简述
构成及世界运动变化之根源的哲学思考,源于先秦,但它的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是《周易》,大量运用于《易传》部分。在《周易•系辞传》里,“阴阳”被看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了。《周易》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在阴阳这样两种对抗的物质力量的运动与矛盾中发生与发展趋势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变化,全是阴阳这两种对立物质相互斗争的结果。
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的“五”是五种物质,“行”如街道形状,有“道路”之意,可四通八达。五行被古人看作世界万物的起源元素,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农业的发达及冶金的兴起有关。在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等国的“世界起源元素说”中,都没有“金”元素,它说明了金属相在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性。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系的是周易八卦说,八卦在天为日月风雷,在地为水火山泽,日月为天地阴阳,彼此对立转化而交感变化,前面已讲到。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宋明理学家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借鉴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思维方式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上都表现出了阴阳对立与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特点,即注重整体关联与平衡与谐的辩证思维。
推动中国文化繁衍的最基本的世界观与方式论都已经基本形成,载运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社会组织宗法制也已经做好。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开始了她此后三千年漫长而曲折的成长壮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