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节气命名
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气候;
大暑、处暑、节气小寒、节气大寒五个气候;
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气候;
清明、小满、芒种四个气候。
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十分明显的季风性与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寒露、霜降三个气候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
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与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一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与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与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一年公历的6月21日与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气候一般在每一年公历的3月20日与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与赤道平脸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节气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节气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