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24节气,哪些是24节气
24节气
气候,是指一年之中气候寒暑的变化,每个气候名称都分别意味或反映出它的不同实际意义,古代农民把它当作农务稼穑的标准时钟,从中凭个人直觉亦可得知天时与物候变更的大概,此乃我国古代历法家独家之创作,非任何国家的历法所能及。有谓气候的功用可包含阳历或优胜于阳历,尤其在我国以前使用阴历的时间,与季候变化无一定关係,必须靠着24节气来补救,使得农农作物与季节变化不致于脱节,所以说气候对于农业社会的农民而言,实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大事息息相关,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
气候在我国华中较为应验,秦汉时代前后,领域大部分地处黄河流域,气候相差有限,以24节气意味节候尚不至有太大差误。后因幅员扩大,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满蒙地区自阴历十月至四月均属相寒季,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除高山外,终年不见霜雪。如黑龙江的瑷珲与广东的高临,全年平均气温相差至摄氏三十九度之多,气候相差如此之甚,农农作物与节候关係自无相同一致之标准,且气候产物,因地而异,自不能一概用气候来应验。
我国以农立国,自古代代相传,至今还不能随时代更新的一段俗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着气候。」即使是当代的农民,对于气候仍然是相当重视。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
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地方,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分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至就是到顶的意思),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在春秋两季裡发现,各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便定这两天为春分与秋分,有了二分二至以后,虽有益于农业生产的安排,但一年中气候变化很大,且二分二至之间相隔时间很长,依然无法满足农民生产上的实际需要,因此陆续又制订了一些气候,即是合称四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与二分二至称为「分至启闭」,亦称为八节,随着农业的发展趋势,指导农事所需的气候数目越来越多,到了秦代,吕氏春秋中已经载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等气候名称,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在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书中的天文训篇裡,24节气已齐备且与现在的名称完全相同。
24节气时间的推算,古代的方式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间长度等分,其分点称为气候,十二个中气加十二个气候,俗名统称24节气,此种将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气候称为平气候,但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并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归年时间所得平气候的时间,并不能反映地球在轨道上真正的地方,因此从清初的时宪历(西元1645年)起,气候时刻的推算由平气候改为定气候,所谓定气候是由春分开始,将地球公转太阳的轨道每十五度定一气候,一星期三百六十度共有24节气,以此方式推算出来的气候时间,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地方,反映当时的气候情况。
24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及气候与农农作物的关係,但历经各朝各代的经营,现今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气候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不过由于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不变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知道到了甚麽气候,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气候名称,但不拘限于气候字面上的实际意义,归纳出不同气候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且适时进行农事,故24节气至今仍常为一般农民所应用。
24节气有气候与中气之分,从立春数起,单数为气候,双数为中气。实际上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并不平均,两个中气间的间隔也不相等。有时一个月含二个中气,有时一年内不含中气的月份不只一个,月份与中气亦不能完全对应,如雨水不在正月而在十二月等等。因此置闰规则改为冬至不变在十一月,如二个冬至之间隔12个月,其中必有一个月不含中气,即为闰月,如不含中气的不止一个月,则以前面的作为闰月。
「候」,是气候的意思,古时定五日为候,每个气候有三候,24节气共有七十二候。而六个气候「气」为一季,四季「时」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