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节是哪天乌饭节的来历是什么

星座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乌饭节是哪天乌饭节的来历是什么

一剑平天围观:更新时间:09-09 13:31

乌饭节是南方部分地区和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汉族乌饭节的起源据说来源于传说故事目连救母,而西南少数民族的起源是为了祭祀他们的祖先,还有说是为了救出孙膑,总之众说纷纭,让那个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乌饭节吧。ZvB星座分析

传统节日ZvB星座分析

乌饭节指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畲族乌饭节。指新宁县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畲族百姓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受畲民影响,浙西南山区衢州、丽水等局部地区也有吃乌饭习俗,而时间则通常是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

来历一
说起乌饭节,人们便会想起目连救母的汉族民间故事。目连的母亲因故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出于对母亲的孝敬,叩求到地藏王所赐能打开地狱之门的如意杖,给母亲送饭。目连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经常挨饿。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目连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发现—种汁液发乌的树叶,清香生津,提神开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目连煮成乌饭,送往狱中,恶鬼见饭乌黑,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目连的母亲就不再饿肚子了。目连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练,终于感动了佛祖,使母亲得以复活。目连终于和母亲重新团聚。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亲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也出于对各家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日)煮吃乌饭。这种习俗至今在当涂县部分乡村仍有沿袭。

来历二
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今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来历三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最为人信服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被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吃了这种饭团,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了,并终于逃出了监狱,报了仇。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带流传着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来历四
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溧水等地农民还用乌饭酿酒,溧水乌饭酒一般在生女孩时制造一坛,直保留到女孩长大出嫁之日方能开饮,所以此酒特别醇香可口。

来历五
宋将杨文广被奸臣陷害入狱,他姑婆杨八姐送饭,常常被狱卒扣下吃了,于是杨八姐想出办法,用乌饭叶做饭送去,狱卒看到这种乌黑的食物就不敢吃了。

四族节日
在这一天,雅》一书中曾提到唐家家户户都要做乌饭和吃乌饭粑粑。这种风俗,由来已久,远在唐代就流行。明朝邝露《赤诗有关瑶民吃“青饭精”的记载:“瑶人社日,以南天竺染饭,竟相遣送,名日‘青饭精’。杜诗: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这里所谓“青饭精”,实际上就是乌饭。

新宁县的“乌饭节”起源非常古老。传说在很古的年代,瑶家母亲在高山峻岭开荒,姑娘木莲每天为母亲送饭。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给母亲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给母亲尝。为了不让自己的饭和别人的饭弄错,就在煮饭时掺进一种乌饭草,饭就变了紫黑色的了。瑶家后代为表彰木莲崇敬长辈的事迹,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乌饭节”。这天瑶山各家各户掐了乌饭草、嫩杉尖等草叶,或3种,或5种,或7种,浸成乌汁作饭。这乌饭要让长辈先尝,然后一家大小同吃。据说吃了这种乌饭,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他们还在“乌饭节”这天,用糯米作粑粑,将粑粑扞成鸟、蛇、鼠等动物形状,蒸熟后活灵活现,小孩们最爱吃。据说这样做了,鸟、蛇、鼠等动物就不敢咬啄田里的禾穗,可以预祝全年丰收。

南京乌饭
它是用南天烛(即青精树)茎叶捣烂后浸泡糯米,再晾干蒸煮而成。古人做时要“九浸九蒸九晒”,米粒紧缩,碧如坚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被誉为“仙家服食”。过去南京人在这一天都要赶庙会,看浴佛,祈平安。每处庙会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宜兴乌饭
传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宜兴人家家“吃乌饭”。据宜兴汉族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在中国汉族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为“目莲戏”。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盂兰盆经》。目莲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故事写目莲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莲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一故事在宜兴汉族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细节。即: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

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宜兴汉族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制作
宜兴汉族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此日演戏称‘乌饭献’。……又传,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瞒过鬼卒救其母,此俗传至今。”宜兴乌饭是宜兴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时也是宜兴汉族民间创造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在宜兴周边有较大影响。

传统
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不少农村,每逢春末夏初,或农历四月初八,有吃乌饭的习俗。煮熟的乌饭米粒晶莹圆润,黑中带蓝,口味清香鲜糯,而具保健功能,早就为人们喜爱和赞叹。乌饭又名青精饭,唐朝杜甫诗赞道:“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绍了乌饭的制法: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好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

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比起唐时的九浸九蒸九曝法要简便实用得多。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变白去老,除睡,益气力,轻身延年,固精雅颜。”可见,乌饭的保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乌饭是颇有市场潜力的黑色保健食品。据说1991年,我国已有一种“青精糯”的方便食品上市,大约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吧,目前尚未普及。值得食品企业关注、开发。另有一种乌饭,系壮、布衣等民族节日传统食品,流行广西、贵州等地。其制法为:用枫香树叶、树皮切碎捣烂,晒半干,煮水,取此汁泡糯米,再把糯米蒸熟;或将半干的枫香树叶煮水,用此水放入糯米煮熟,即成黑色味香的乌饭。在我国陕西汉中平原,出产一种曾作为贡米的“乌米”。米粒红黑色,熬粥、烧饭皆可,烧熟后黑中带红,颜色诱人,特别清香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ZvB星座分析

总结:很多风俗习惯跟饮食真的分不开,相信很多节日如果没有特别的食物作载体早就被人们遗忘了,其实这样的节日很多,挺有意思的。
ZvB星座分析

你可能喜欢:
傣族传统节日开门节和关门节的民俗风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白月的起源及风俗习惯
日本传统节日偶人节女孩子的节日
渔猎民族赫哲族的鹿神节起源及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与习俗
ZvB星座分析

标题:乌饭节是哪天乌饭节的来历是什么

链接:http://m.xingzuofenxi.com/zgms/ctjr/29751.html